一步一腳印,農一代張義鑫在沒有前人經驗提攜、沒有資源與學歷的背景下,憑藉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決心,面對各樣難題。他在彰化縣埤頭鄉創立了藝龍種苗場,將專業百香果嫁接苗的一級種苗延伸,加工成二級百香果果醬、果凍,進而再將場域打造為1~10...
在臺南北門,有一位人稱「雄哥」的陳義雄,靠著「光合菌」的方法成功養了好幾萬尾的虱目魚和白蝦,並在2022年9月成功取得產銷履歷認證的資格,這些斐然的成績讓人很難相信雄哥從事養殖業不過是四、五年間的事。在青壯年的農友當中,有不少是考慮長照緣故...
嘉義太保地區是玉女番茄的重要產區之一,但這裡卻出現一處草莓園,顯得格外突兀。陳心橙意草莓園是由陳姵璇與先生盧建橙一手建立,由於玉女番茄的市場飽和,當初農糧署不建議他們再種玉女番茄,因而讓姵璇決定轉而種植高單價的有機草莓。目前園內種有四個品種...
江忠信家中世代務農,自祖父時代即從事與種苗相關的工作,「我阿公以前是日本種子公司委託採種農戶,到爸爸這一代開始做種子代理販售的生意,所以算是從小就接觸到農業。」求學階段思考未來就讀科系時,江忠信也跟大部分青年學子一樣會覺得迷惘,最後聽從父親...
陳春廷畢業自國立宜蘭大學博士班,在學期間主修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並選擇加入蜜蜂研究室,可說是正港的「蜜蜂博士」。談到為什麼選擇研究蜜蜂的契機時,陳春廷笑著說:「當時成績不好,能選擇的實驗室有限,才進了蜜蜂研究室,因為大家都覺得養蜜蜂會被叮...
臺中后里區的百年樟公樹旁,綠葉掩蔭,一串串深紫、果粉剔透的巨峰葡萄沉沉低垂,等待照顧者採收後在最完滿、最豐潤成熟的甜度,一一送達葡萄老饕們家中。這處有著樟公樹守護的果園—大力葡萄園,至今已有超過25年的歷史,經歷過葡萄品種的轉作、土讓的改良...
職業軍人搖身一變成為青年農夫,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呢?結束十多年的軍旅生活,陳孝偉選擇農業作為他的第二個職場人生,身為農業門外漢的他,憑藉著什麼樣的膽識,竟敢一腳踏入陌生的領域呢?陳孝偉在退伍前就開始思考如何展開下一個職涯,思考了一番,認為將...
八年級生林志豪自景觀設計系畢業後,從事了幾年和所學相關的工作,然而日復一日重複著相同的工作,讓他開始思考:關於職涯,還有沒有別種可能性?揮別受薪階級,他重拾自己的人生方向盤,看似獲得巨大的自由,卻也背負更多的責任,身上的擔子又更沈重了。在四...
現任彰化縣水禽協會理事長及彰化芳苑分會會長的吳鴻基,曾是臺北五金行破百萬年薪的廠長,2005年因父親車禍臥病在床,決定返鄉照顧父母並承接家中肉鴨事業,投入後發現肉鴨一年僅能產3~4批次,且必須養足70天才可販售,相較蛋鴨每天都可產蛋,經濟效...
有如鮭魚洄游般,身為家中長子的楊日偉知道自己終將回到故鄉美濃,雖然投身農產業是無心插柳之下的職涯轉換,他卻始終保持正向、懷抱著願景勇往直前。美濃在地青農楊日偉在2017年創立「臺灣日出福田農產公司」,銷售美濃出產的蔬果,轉眼一晃,楊日偉從事...
一杯咖啡,不僅是一杯飲品,同時可以承載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風土條件,甚至能串聯起在地的人物、特色。對臺北市唯一獲得綠色保育標章的咖啡莊園農民侯奕瑋來說,咖啡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存在。多數人對北投的印象還停留在溫泉觀光,但小在北投長大的侯奕瑋深刻...
張治紘個性相當活潑,熱愛自由,不喜歡被束縛,大學畢業後在知名科技公司擔任生產專員,雖然薪水相當優渥,但是幾年之後萌生倦怠感,便興起回家務農的念頭。目前擔任美濃區蔬菜產銷班第21班班長的張治紘,大學學的是企業管理,剛回來的時候家人很反對他放棄...
講到臺東池上米,腦中第一閃過的畫面就是金城武在伯朗大道騎腳踏車、坐在樹下喝茶,幾秒鐘的廣告轟動多年,更帶動池上米的觀光熱潮,稻農們甚至想推出金城武米,希望可以持續延燒臺東池上米的商機。「臺東池上米」是池上稻農共同的標誌,而彭爸爸不跟風,稻田...
72年次的徐崇評(現任雲林縣元長鄉青農聯誼會會長)原本在嘉義化工廠任職,因工作期間被化學藥劑嗆傷造成呼吸的嚴重傷害,而意識到在化工廠內的危險性,為了自身的安危,同時也擔憂父母年紀漸長、身體欠安,農田需要幫忙分擔農務,便決心返鄉投入農業。父母...
謝瑋翔來自於花蓮縣瑞穗鄉,是茶農、製茶師也是茶人。傳承了吉林茶園歷經四代的製茶精神:「只能做到最好,這就是老爸堅持的硬頸精神」,返鄉作茶多年,仍時時在思考,該在哪個細節上調整,除延續長輩栽種的茶樹、製成的技術,也結合在地文化元素,融入採茶、...
具機械背景的紀程元原本在新興健康科技公司研發部擔任助理工程師,面對急速擴張的公司,紀程元時時需要腦力激盪,被迫承受各種高壓與不自由,因此決定另謀他職。因朋友介紹接觸愛玉,開啟每周六、日,至各觀光遊樂區做手洗愛玉小攤販的機緣,每周做二休五,不...
原本在臺北從事金融業擅於投資理財的涂澤林,2017年因父親突然離世,為了顧及家庭及小孩,重新評估了職涯規劃。當時政府提供許多從農方案與補助,鼓勵年輕人返鄉務農,但涂澤林並未被似蜜糖的農業政策沖昏頭,深知務農有如創業,若沒有思考清楚「從農目標...
83年次現年28歲的黃柏勳雖為農家第三代,但對農業多是辛苦,沒有多餘的憧憬與期待,在學期間選讀汽修科,畢業後從事汽車零件行業,直至103年21歲時受父親影響,決定返鄉加入農業代耕行列。比一般青農幸運的是黃柏勳自阿公年代,家裡自有耕種面積約2...
桃園綠合農場主人邱照明、吳昭燕夫妻,5年前放下房仲和設計工作,投入青農行列。自稱沒土地、沒技術、沒資源「三無」的邱照明說,光是為了找農地就繞了大半個臺灣;踏入有機農業後,又面臨收成幾乎被蟲吃掉的窘境。後來轉個彎,結合在地社區營造,舉辦親子農...
青農梁勝智的農場成立於2016年,也就是梅姬風災重傷農業的那年。回想起來這些從農的日子,就好比創業般刺激,從無到有地耕耘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雖然辛苦卻也備感踏實。梁勝智家裡原本並不是從事農業,但因為離家久了,在外地求學工作晃眼12年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