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成功在中年跨領域轉職?

中年轉職最怕機會不再
說實在的,誰不喜歡年輕?
看著電視上女明星出盡百寶、砸重金只為了抓住青春、返老還童,掩飾自己無法挽回的年齡、逐漸無法和地心引力抗衡的肌肉。我看到的,是滿到溢出來的焦慮,和對大齡的恐懼。
大陸更有一群新青年,不到25歲就成立公司、日進斗金、或成為新媒體的霸主。整個社會都崇拜年少有為,崇尚青春。想當初的自己,工作12小時還能和同事一起夜唱、熬夜拼企劃,每天只睡4小時依舊精神抖擻。
然而,
中年了,卻發現奮鬥多年的工作不再需要自己;
中年了,才發現從來沒有喜歡過自己的工作;
中年了,覺得目前工作沒戲,想要為未來加值,卻不知道除了現在職務,自己還會什麼?
想要改變,還來得及嗎?

當年的我,其實20幾歲就想要轉職,我已經知道我想要的,是和探索人心有關的工作。只是當時的我,轉職非常不順利。老闆講得一副沒我會死的樣子,好說歹說就是不讓我轉調;完全沒有相關經歷,偏偏想要的工作專業性比較高,而且當時一點也不流行斜槓;也沒有公司想要冒險錄用我;當時也不流行自媒體,甚至不流行做自己,我想轉職唯一的辦法是去進修拿文憑,讓自己擁有相關學歷,連公司櫃台小姐,都可以揶揄我說:女孩子念什麼碩士阿,工作也好好的,找個男人嫁了吧!還好我根本懶得理會她。做自己,何止是奢侈,簡直是與社會價值觀為敵。那時候年紀輕,定性沒有很夠,老闆好說歹說,的確激起我莫名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又蹉跎了一陣。後來我才明白,莫名的責任心真的很蠢,世上沒有非你不可的公司,老闆只是不想失去一個好用的員工。因為那會讓他覺得麻煩、不方便,僅此而已。

 

中年轉職該有的心態
而現在,如果你是中年,當初因為一連串的錯過,現在覺醒了,想要給自己生涯再一次機會的話,我覺得,現在是最壞的時代,卻也是最好的時代。
年齡歧視這件事,永遠存在,根本不限於職場,不是嗎?
誰都喜歡年輕,誰都比較願意給年輕人多一點機會,包含你,和我。
要轉職的第一步,你得先接受這個現實。
所以,如果年齡數字確實不小,那你該做的,就是讓自己保持年輕-

● 年輕的心態:不倚老賣老、對事物永保好奇、讓自己擁有彈性,至少不會學點新東西就呼天搶地。

● 年輕的體態:既然體力不比年少,那就想辦法維持不錯的狀態。至少不會一蹲下就站不起來,一吹個風就要跑醫院。

而不是一直逃避年齡,假裝自己很年輕;或者,乾脆歧視年輕人,覺得他們躺平啦、好逸惡勞啦。相信我,這樣對自己,沒有比較加分。

 

中年轉職:現在是最好的時代
那為什麼是最好的時代?
因為現在,個人主義興起,各種斜槓、遠距工作、自媒體很多,只要自己有心或有所專長,要轉職的管道與機會比以前大得多。

因為現在,少子化與高齡化成趨勢,將來年輕人會變成少數族群,人的壽命愈來愈長,世界又變動得快,職涯已經產生第二甚至第三曲線,本來就沒辦法一個工作做到最後,轉職在將來會愈來愈普遍。

因為現在,社會風氣更多元,討論的空間更大。關於中高齡、關於做自己、關於第二人生,有不少社團、社群興起。對了,還有職涯諮詢、生涯顧問職業問世,你會有更多資源、夥伴及同溫層可以運用,不必孤軍奮戰。

 

中年跨領域轉職3步驟
1. 身分定位:
此時參考座標已不再是「我能做什麼工作」?而是「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用身分取代職務,你才能夠擁有真實深刻的轉化動力。否則,「我做膩了原來的想換一個試試」這種遲來的叛逆,並不再適合中年的你了。要知道,中年轉職的成本,比年輕人高很多,所以,事先全面而完整的條件盤點,非常必要。

2. 可行性評估:
同樣都是中年人,轉職的成本差異也很大。再加上每人的經濟狀況、家庭狀況、職業背景、個性心態各有千秋。因此,需要具生涯、職涯背景的專家顧問介入有其原因。在「想要」和「能做」之間,得找到切入點。如果完全轉職的成本過於高昂,至少要為你找到最小可行性方案,才有辦法開始。

3. 付諸實行:
走到這一步,該是心態、各種可以實施的條件也都整理充分了。因此,“just do it”就是此時唯一需要的事。如果到了這一步,還沒有辦法放手去做,根據我的經驗,通常都不是卡在技術面,都是卡在心態和想法上,沒有完全理清楚。

   

我們無法翻轉年齡、也不必追悔過去。
如果有遺憾、如果不甘心,就從現在開始尋求改變。
我已經看到不少成功的例子了,有什麼理由,你不能是其中一位呢?

對了,第一段提到的工作12小時還能跟同事夜唱,每天睡4小時的我,是35歲之後發生的事。


本文為 艾莎解結-跨界生涯/職涯顧問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 延伸閱讀
大客車駕駛聯合招募活動(另開視窗)
僱用安定措施(另開視窗)
投資青年方案2.0(另開視窗)
45+就業資源網(另開視窗)
2023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另開視窗)
國人海外就業資源中心網站超連結(另開視窗)
職涯線上諮詢(另開視窗)
「沃克雜誌」第3期分享8篇壯世代職場故事。(另開視窗)

亞勁車電成立於2018年12月,開創EV Service全新商業模式,他們具備豐富的電動車維運經驗,並在臺灣建立第一間「電動車維保數據中心」與「即時救援車隊」,來提供電動車用戶多元維修保養管道。現今,亞勁車電的技術能量與範疇,已擴及自駕、電動車之代工與維保等多元服務,同時也是服務國內自駕車、特種、大型電動車輛專業的維運團隊。亞勁車電深知維保是各車廠除生產體系外必備之條件,但電動車的關鍵三電系統,與傳統引擎車輛完全不同,既有維保體系之人力、設備與經驗知識,以及技術觀念上的成見與落差,導致原有引擎車之維保體系不易直接轉移進行電動車保養,尤其針對電機、電控與電池等三電之診斷與維修,是目前電動車產業最大痛點與缺口。為促進完善的電動車輛維保生態,他們期許與客戶業者合作共榮,將亞勁車電的技術服務數位化與共享化,透過建立完整車輛維保履歷,從臺灣建立扎實維保通路為基礎,攜手與車廠、電動車用戶及政府建立一種穩定合作的夥伴關係,共同佈建全球化售服網為目標。發展全球化EV Service亞勁車電為解決電動車市場成長過程中,維保服務能量無法快速伴隨成長的問題,他們已取得眾多電動車廠、關鍵零組件商維保合作與授權,首創提出「EV Service共享平臺」,是一種「一站式」的電動車維保服務媒合服務架構,涵蓋電動車輛所需之「維修」、「保養」、「拖吊運輸」、「正確媒合服務需求」等多元資訊。亞勁車電的核心技術發展,專注於電動車維修保養流程,進行技術剖析,分解易於維修人員能快速遵循實施指定之各步驟,減少維修電動車時,因操作不當而使電池、車輛起火毀損等風險,並讓作業過程有效被記錄來形成履歷化,同時將維保技術資訊整合於車聯網,使資訊於雲端化,實現資訊即時供給技師及需求者,解決電動車維保當下所需之正確方法。他們所提供之服務創新性與獨特性,在於亞勁車電提供同等車廠級別之專業維保服務能量,但不隸屬特定車廠之固定編制,為提供諸多客戶便利性與多元完善服務及維保通路據點,培育最專業精實技術團隊、提供兼顧高品質同時最佳成本效益之方案。讓電動車的每一哩路,都能確保安全並維持最佳的能源效率在全球推動各種淨零排放碳中和的綠色經濟政策下,亞勁車電致力推昇完善的車輛生態鏈,讓「EV Service 平臺」共享於各大既有維修通路中,幫助傳統維保廠轉型升級,促進資源共享,人才共用,多元便利的維保管道,形成完善的綠能產業鏈,讓電動車更扎實地踩著每一哩綠色道路,與您齊力齊心守護地球。資料來源:新創事業獎、亞勁車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圖說:亞勁車電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