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業後該就業還是進修?4 個標準幫你找到解答

 大學生,你也在煩惱畢業後該進修還是直接就業嗎?

大學畢業後直攻碩博士,可以減少身份轉換的不適應,研究所畢業後還可以握著較高的籌碼進入職場;同時卻難免煩惱晚別人幾年起跑,職涯之路會慢半拍。

另一方面,如果大學畢業後直接就業,可以透過實際工作摸索出自己真正的能力和興趣,並親身體驗目前的產業趨勢;然而,工作幾年後若想進修,轉換的成本高出許多,也擔心太晚拿到學位反而浪費了最精華的年紀。

沒錯,進修和就業沒有正確答案,端看你適合哪條路線。以下提出 4 個衡量標準,幫助你審視自己適合走哪條路。

進入正文之前,想先提醒你: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目標和時間線,千萬別擔心自己走得比同儕慢,每個經歷都有它的價值。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把握時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1. 衡量你的經濟能力和語言能力
先考慮現實面的問題吧!你的經濟能力能夠應付一兩年起跳的研究生生活嗎?

即使當助教或半工半讀,研究生的收入依然難以與全職收入相比。如果家人無法提供資助,你可能要考慮申請公費、獎學金或就學貸款,或者也可以先工作幾年存錢賺學費,減輕經濟壓力。衡量一下你需要花費的成本,再決定是否該在這個時間點申請研究所吧!

如果你夢想著出國留學,除了花費更高之外,語言能力也是一大關鍵。若沒有紮實的語言能力,在申請時可能會遭遇挫折,即使成功錄取,體驗到的教育和文化也會大打折扣。因此,想出國留學的話,建議先花點時間把語言基礎打好。
 

2. 你比較喜歡讀書和做研究,還是動手做?
以學習的角度來看,讀書和工作同樣都有學習價值。選擇的關鍵在於,你喜歡用什麼方式學習?

如果你喜歡爬梳專業理論、深入鑽研某個領域,再將理論應用於實務案例,讀研究所應該會更適合你。在職場上,即使是提倡學習和充實自己的工作環境,也少有時間讓你深入鑽研理論和邏輯脈絡,經常會直接跳至最後的應用層面。

如果你更喜歡直接動手操作,尤其是對學位沒有嚴苛要求的領域,例如行銷、設計、教育等等,直接工作可能是更適合你的學習方式。你可以快速累積實作經驗,一邊做一邊學,不懂時再尋找線上資源或請教前輩,學習速度或許比讀書更快。

當然,如果你擔心工作壓力會干擾你的學習心態,或者想追求更完整的理解和鍛鍊,現在也有許多強調實作的學位課程,提供給喜歡動手做、不愛讀書的你。

先了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學習模式和環境,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
 

3. 你心中有明確想鑽研的領域嗎?
在考慮進修的你,想讀的是什麼領域呢?

想讀與大學科系相同或類似的領域:
大學所學足以應用至職場上嗎?台灣業界許多科技公司會要求碩士以上的學歷,因此許多理工科系畢業生會直接攻讀碩博士,以拿到進入科技業的門票。或者,你目前就讀的科系相對學術,選擇一個相關但更偏應用面的分支領域來進修,也不失為一個幫職涯鋪路的選擇。

如果你考慮走這個方向,請先問問自己:我真心喜歡這個領域嗎?如果不小心將時間、金錢和心力投資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路,研究所不只讀的辛苦,畢業後再轉職的成本也會更高。

舉例來說,大學若就讀文學相關科系,進而對推廣文學產生興趣,可以考慮往傳播媒體或教育方向深造;或者大學畢業於數學系,發現電腦的運算邏輯很有趣,則可以選擇資訊工程領域的研究所,將你的數學邏輯能力拉到應用層面。

想讀與大學科系不同的領域:
大學就讀的科系不適合你嗎?那麼,透過研究所轉攻你真正有興趣的領域,確實是一個好方法。不過,你也要先想清楚兩件事:

首先,你確定那是自己想走的路嗎?已經花了四年在其他領域的你,更不該耗費更多時間在另一個不感興趣的領域;此外,太過迂迴的職涯軌跡,未來在履歷上很可能會受到質疑。如果你還在猶豫,可以考慮透過線上課程或實習等方式,先測試一下該領域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確認之後再申請研究所。

再者,非本科系出身的你,能順利被錄取嗎?決定想攻讀的系所之後,可以盤點一下自己的能力和經驗,比對理想學校的審核標準。針對以申請方式入學的研究所,你可以先累積一些社團、實習、自由接案等經驗,並搭配言之有理的申請動機書,增加錄取機率。

不知道想讀什麼領域:
如果你心中有進修的念頭,卻無法決定要攻讀什麼領域,那或許你應該先透過實習或工作,摸索出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方向。千萬不要為了讀而讀!沒有明確目標的讀書,不只進修過程會很辛苦,未來能得到的收穫也會非常有限。
 

4. 是否有第三條路?
你也許有發現,前面不時提到的「線上課程」、「實習」這些選項,既不屬於進修研究所,也不等於直接就業。

沒錯,畢業後其實並非只有就業和進修這兩條路。

如果還不確定想走什麼方向,你可以先花半年找不同的實習,嘗試不同的工作領域,或是花幾個月的時間自學,透過線上課程方式累積更紮實的知識和技能。

或者,你還可以更跳脫框架,當個自由工作者,用接案方式累積經驗和實力,同時不被全職工作的責任給綁架。

當然,你也可以仿效歐美年輕人流行的gap year,花點時間去旅行或打工,給自己放個假的同時,或許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和想做的事。

不過這也不代表你可以揮霍時間、隨性玩樂;請記得,未來找工作時,你要能夠向雇主清楚解釋這段時間的規劃和收穫

無論如何,畢業後你最該問自己的是:你心中有清楚的目標嗎?

先找到了目標,再一一分析可行方案,找出達成目標的最佳途徑。不管是就業、進修、還是第三種選擇,只要適合你、能幫助你達成目標,就是最好的解答。


本文為CakeResume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 延伸閱讀
2023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
2023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
2023僱用安定措施
專案就業獎勵
專案缺工職業訓練試辦計畫
投資青年方案2.0
國人海外就業資源中心網站超連結
求職歷程開箱趣
職涯線上諮詢
退休人才查詢專區
創業圓夢

兒:「媽~!有臭灰搭的味道~~妳是不是有在煮什麼?」媽:「啊~~! 糟了! 我的滷肉啊~~」自從西元1826 年全球第一口瓦斯爐在愛爾蘭誕生以來,類似前述劇情跟記憶相信並不陌生,但在沒有一個適當的解決方案出現前,多數人的想法應該都是「下次注意點就好了」,但這卻是一個極度挑戰人性的想法。根據臺灣消防署統計資料,廚房為建築物起火處所的第一名,平均每天有十起以上的火災通報是因為爐火烹調不慎所造成,這讓消防弟兄的勤務更加繁重,而這還不包括更多數及時發現、自行撲滅未通報的數字。令人擔憂的是,伴隨著每戶人口數降低,高齡化的社會到來,長輩獨自在家的情況十分常見,這也代表廚房的安全性更加重要,如何讓在外工作的年輕人放心家中情況,是現代的一大課題。「知易行難」套用在「e+ 自動關」發明的心情是最佳的寫照,問題解決了之後等待著是更多連動的問題、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也多次考慮是不是該認輸放棄,但放不下的是在開發的過程中發現若真能夠降低忘記關火這件事發生的機率,其實就能夠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貢獻一點點正面的力量。或許是堅持讓社會更美好的理念及信仰支持引導下,最後「e+ 自動關」終於順利突破瓶頸完成開發,耀主科技於焉誕生,並在公司成立之初便承諾了社會回饋方案「自動關、分享愛」:每銷售出 100 台 e+自動關將捐贈 2 台給臺灣弱勢團體。火的出現改變人類的文明,耀主的出現優化人們的用火文明。耀主科技要「每一個家都幸福,煮每一頓都安心」有主的地方就有平安,有耀主的地方要煮就有平安。「使用者導向」出發,開發者就是使用者「e+ 自動關」的起心動念來自於自身的需求。就在四年前,「e+ 自動關」的發明人杜澤儒先生就因為心疼母親煮壞一鍋滷肉的失落心情,更無法想像如果爸媽忘了關火但卻睡著了的恐怖情景,由於本身喜好發明以及多年的電子產業經驗,便開始思索如何來解決這樣的問題。眾所皆知對抗火災的最佳策略是採取預防性管理,現有廚房警報方式只能在災害發生後警報,若人已外出或熟睡,便無法預防災害發生;而更換為智慧瓦斯爐的話,價格及必須先設定又常令消費者怯步。「e+ 自動關」為適用於事前預防以及便利使用之外掛式瓦斯爐裝置,能有效降低忘記關閉爐火發生機率,讓家家戶戶皆可安裝。「e+ 自動關」為全球首創外掛式瓦斯爐自動關閉裝置,於2019 年5 月上市即深獲好評,產品已於各大通路上市;並於同年九月獲得臺灣創新發明獎(TIE) 最高榮譽鉑金獎及IFIA 國際發明聯盟協會最佳發明及卓越創新獎。「e+ 自動關」系列產品特色如下:1.安裝簡單:不須更換爐具或專人佈線埋管,可自行安裝。2.自動啟動:當旋轉旋扭,防護機制自動啟動,不會忘記設定。3.不改習慣:維持正常烹煮習慣,消費者接受度高。4.時間調整:可依據需求自由調整時間。5.愛心提醒:當時間到達,以燈號及聲響做到最大程度的提醒。6.主動協助關閉爐火:當無任何處置動作,即自動旋轉旋鈕至關閉位置。7.省電耐用:透過韌體演算控制達到省電耐用,且替換方便。8.瓦斯爐通用性高:透過專利連結模組開發,可適用世界主要國家不同品牌之瓦斯爐旋鈕軸心規格。9.IoT 聯網實用性及發展性:可透過無線模組將用火狀況即時傳送至雲端,進行遠端監控、事件通報、權限管控三大功能之啟用。從廚房關火起家,致力於打造居家安全智能科技發展運用而努力耀主科技的願景是朝世界一流之目標邁進,將秉持良善的公司治理精神,除了透過產品帶給家庭社會安全正向影響,亦會提供公司夥伴良好的成長發揮環境,與合作廠商共同成長,善盡社會責任。「關懷家庭,立足臺灣,放眼全球」,耀主科技從關懷家人出發,已針對國際市場以及趨勢擬定好多元產品開發策略。除「e+ 自動關」系列產品已可適用於世界主要國家各種不同品牌瓦斯爐,隨著5G 時代來臨,「e+ 自動關雲端版」開發計畫已進入驗證階段,已於2020 年12 月完成。未來透過手機即可知道家人爐火使用狀況,並可遠端關閉,即時異常通報,讓烹煮安全更即時,讓科技落實家人關懷。耀主科技參加2022 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獎獲得金牌與銅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