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
當全球掀起工業4.0浪潮,製造業發展也由集中式大量生產,轉為少量多樣的生產模式,智慧製造更是各產業轉型與獲利的關鍵契機,運用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3D列印、感測器等智慧技術元素,透過自動化、智能化、數位化,建立彈性製造及高效能的智慧型工廠及智能化設備,已是產業趨勢與共識,各國積極打造智慧化生產環境,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而工業機器人就是實現智慧工廠的重要環節。
疫情使得許多國家或城市採取封城或封閉式管理,加速「零接觸經濟」時代興起,也使全球製造業面臨變革,工業機器人因具有高彈性特色,能滿足快速混線生產需求及組成小型單元或是串接整線運作,在半導體、航太、汽機車、甚至是民生類的食品、醫療、包裝、橡塑膠、製鞋產業都可見工業機器人隨著製造轉型導入。
工業機器人在臺灣這波製造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臺灣世界第二大滾珠螺桿製造商上銀科技,透過經濟部推動的「智慧機械產業領航計畫」與水五金廠商隴鈦銅器、勝泰衛材及手工具廠商銳泰精密與伯鑫工具等4家公司合作,以數位化方式,管控設備即時資訊、生產數據及排程,並運用智慧機器人進行上下料、研磨拋光等作業,建置高彈性智慧生產線,打造水五金與手工具智慧製造典範工廠。汽車大廠福特六和則是結合伍享工業的大型沖床即時監控系統及六和機械的機器人包邊智慧產線,成功實現30秒快速切換車型生產,讓同一條生產線上可生產4款不同車型的彈性智慧生產線,進而解決廠區空間不足、產線設備浪費等問題。達明機器人則是從2015年至今持續開發內建3D視覺系統的協作型機器手臂,透過自動化、AI、物聯網及人機協作改變工廠運行方式,成為國際汽車製造大廠德國Continental集團官方認證供應商,而日系汽車大廠生產線終端品管關卡,更採用達明內建3D視覺系統的協作型機器人進行配件檢測,建置智慧化檢測系統,大幅節省時間、人力,協助製造業從自動化轉型成智能工廠。
根據富士經濟全球工業機器市場規模報告預估,機器人產值至2025年將高達267億美元,較2018年成長2.5倍,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出版的「智慧製造產業白皮書」也剖析,機器人將以更強的設計分析能力、認知運算、協同工作、人性化元素、人類智慧來提高生產效率,而為了提高機器人生產效率,預估人機協作機器人需求將大增,以因應少量多樣、彈性製造需求、勞動力短缺問題,同時工業機器人未來也需強化安全機制以加速人機協作系統整合,機器人是否能夠搭載AI機器學習技術及即時反應能力,使機器人擁有跟人類相似的多重感知如視覺、觸覺、聽覺之整合能力,也將成為成敗關鍵。
智慧製造透過物聯網、自動化技術、機器人應用、AI優化製程,將能解決缺工問題並滿足客製化及個性化的需求。臺灣製造實力雄厚,產業鏈上中下游緊密串連,有良好的硬體製造基礎打底及完善ICT資通訊技術,機器人領域更掌握了螺桿、馬達、減速機等機器人關鍵零組件之技術及製造優勢,這股「臺灣製造」的關鍵力量,將是推升臺灣邁向「亞洲高階製造中心」的加速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