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力發電產業發展現況
因應氣候變遷的減碳需求,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行政院於2017年8月16日核定「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採「先淺海、後深海」開發模式,以「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3階段策略,有效推動離岸風電發展,預計2025年達成5.7 GW裝置目標。由於離岸風電的開發涉及發電、設備製造、海事工程服務等多面向的產業發展,帶動龐大投資及綠領就業,早已被各國列為重大推動政策,尤其在COVID-19(武漢肺炎)後疫情時代,更被歐盟視為綠色經濟復甦的重要催化劑。
2019年11月我國首座120MW離岸風電示範風場正式啟動,帶動陸上電力設施及海工服務業者建立實績。政府亦積極推進第2階段遴選風場,透過2021~2025年離岸風場建置需求,以市場誘因搭配遴選機制,促使國內外業者建立合作關係。針對水下基礎、陸上電力設施、風力機零組件(塔架、葉片、發電機…等15項)、海事工程船舶製造等項目,分前置期(2021年~2022年)、第一階段(2023年)及第二階段(2024年~2025年)三階段,穩健有序建立在地化供應鏈。
在投資環境建構方面,工業局整合推動國內建立離岸風電產業聚落,協助臺北港、高雄興達港規劃成為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基地,形塑南、北兩個水下基礎聚落,由興達海基(中鋼轉投資)、世紀風電(世紀鋼轉投資)帶動國內供應鏈合計30家廠商投入,新增銲接製程、組裝及表面處理、後勤支援及倉儲、品管、噴砂、塗裝、非破壞檢測、領班及維修等各式就業人力。同時推動臺中港建立離岸風力機零組件產業專區,促成國內業者投資塔架(金豐/CS Wind、世紀樺欣)、鑄件(永冠)、葉片(天力)製造廠,國際風力機系統商(西門子歌美颯,及菱重維特斯)來臺興建機艙組裝廠。2019年已帶動離岸風電產業投資149.2億元、增加產值158.29億元、新增就業489人。
在產業輔導方面,政府協助廠商提升離岸風電產業自主設計開發能力,輔導業者進行風力機零組件/鋼結構產品暨智慧化設備開發,內容包括依據ISO國際標準,開辦銲接技術及品質管理課程,提升銲接及品保人員專業知識,建立鋼板窄間隙潛弧銲接程序規範書,通過國際驗證單位審查,確保銲接品質符合規範。協助提升葉片製造技術及測試驗證能量,依據風力機系統商對於葉片表面製程,塗裝廠環境控制的要求分析,完成廠房模型建立,依不同風速狀況進行模擬分析。針對水下基礎供應鏈高階6G/6GR銲接人才進行培訓,辦理銲接技術人力訓練班、推動銲接檢驗師訓練及考照。自2019年底起,全球受到嚴重COVID-19(武漢肺炎)衝擊,然我國離岸風電產業尚在起步階段,部份技術尚待國際引進。我國業者雖可透過視訊教學,惟部份仍需專案辦理,引進國外技術人員來臺指導。
隨著2021年第一季政府將公布第3階段區塊開發政策,廠商仍將持續擴充產能及新聘就業人力。政府針對2026~2035年的區塊開發政策,每年有1GW新增容量,將兼顧產業在地及降低成本兩大要素。同時延續潛力場址階段在地化要求,藉由市場規模,提高投資意願、延長供應鏈成本攤提年限以降低成本。同時可推動國內廠商採用自動化設備產線及風力機零組件模組化生產、大數據智能應用提高效能及減少人員安裝運維風險(如:無人機葉片檢測、創新攀爬機具或設備等) ,以及催生諸多創新事業等面向,藉此鼓勵風場開發商提供產業相關課題,由國內業者及學研單位解題,共同帶動我國中小企業投入此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