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金可國際、網路照片
隨著3C、科技發展演進,生活型態和使用習慣的逐漸轉變,使得眼科疾病盛行率持續提升,罹患眼科視力問題年齡層也逐年下降。根據WHO於2020年公布數據顯示,全球受到失明和視覺障礙(Visual Impairment)人口已超過22億人,其中未適當矯正的屈光不正(reflective error)和白內障是造成視覺障礙的主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視力功能逐漸衰退老化,一旦視力衰退或受損後,即無法恢復到原有功能,是為一種不可逆的病變。因此,眼科疾病視為現代人愈來愈重視的文明病。
屈光不正包含近視、遠視、散光及老花,以近視為例,常見的近視矯正方式不外乎配戴眼鏡和隱形眼鏡,近年來民眾對配戴隱形眼鏡接受度提升,除了日間佩戴軟硬式影型眼鏡外,在學齡兒童或青少年間也開始盛行配戴角膜塑型片。隱形眼鏡有著有別於傳統鏡框眼鏡的舒適性、方便性與美觀等優點,且不只針對近視、遠視和散光矯正,現在市面上也出現針對老花的漸進多焦式隱形眼鏡,再加上我國隱形眼鏡產業發展愈臻成熟,均對隱形眼鏡產業未來成長性提供了一定的驅動力。
自1971年美國FDA核准第一付軟式隱形眼鏡問世以來,隨著材料、科技的演進驅動隱形眼鏡技術進展快速。隱形眼鏡可依其功能、材料與配戴時間區分為:矯正用、治療用和美妝用隱形眼鏡。隱形眼鏡除持續朝向高透氧性、高保濕性等方向發展外,多樣化的增艷變色彩妝片亦是未來許多廠商布局重點。若以配戴時間長短來看,可分為長戴式與拋棄式隱形眼鏡,其中以拋棄式軟式隱形眼鏡為最大宗市場,主要以月拋式隱形眼鏡為主,不過日拋式隱形眼鏡市場成長幅度較大。隱形眼鏡全球製造者眾多,全球隱形眼鏡領導廠商Johnson & Johnson、CIBA
Vision、Cooper Vision和B&L四大龍頭便占據全球市場九成以上比重,擠壓其他品牌廠商,也因此臺灣隱形眼鏡廠商多以代工為切入點,探索市場再發展自有品牌。
隱形眼鏡依製造方式可分成車床切削法、注模成型法和旋模成型法三大類。1987年美國Johnson & Johnson採用注模式生產技術,大幅提高拋棄式隱形眼鏡生產效率並降低生產成本,並成為全球隱形眼鏡廠商主要的生產方式。隱形眼鏡注模成型製程涵蓋材料條配、模具製造、注模、UV固化/熱聚合、開模、水化、檢測等程序,其中在製程前端的材料調配、光學設計以及後端的開模、檢測等程序為隱形眼鏡製程的關鍵所在。近年來數位科技興起,隱形眼鏡公司在製程上逐步導入數位化技術,發展自動化製程,首先先以製程檢測為標的,開發AOI自動化光學檢測系統,取代傳統人工檢驗,節省人力成本並提升效率與準確率。隨著後端製程檢測穩定,廠商開始投入製程相關自動化系統,如供應鏈協作平台系統、生產線MES製造執行系統和自動化倉儲系統等,不僅大幅節省人力成本、縮短製程時間,同時還可即時掌握製程資訊、數據,再借重AI人工智慧分析,提供生產數據解析與回饋,提升製程效能。
綜觀臺灣隱形眼鏡產業,經過十餘年的投入,目前擁有良好鑄模與製程技術及穩定的產品品質,儼然已具備相關產品發展優勢。除了擁有自我品牌外,部分廠商更已獲國際大廠肯定,以代工模式切入市場。目前台灣擁有不下10家的隱形眼鏡產品製造廠商,較具規模的則有精華光學、永勝(金可國際)、優你康、明基材、昱嘉、昕琦、加美等廠商。隨著國際市場對於隱形眼鏡需求漸增,臺灣廠商也不斷擴增產線因應所需,並在製程中導入自動化設備與系統,以數位化方式監控管理製程製造,以期能提升效能、增加產能、減少人為出錯率、提升良率,大幅提升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