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的工作適合你嗎?職涯規劃3關鍵:找工作、選擇Offer、離職/轉職

「剛拿到三個Offer,很煩惱要怎麼選擇才是最好的?」
「大家都很羨慕我找到一份好工作,薪水高、發展性又強,但我卻不覺得開心,又說不出為什麼……」
「在還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抱著『就試試看吧!』的心態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做到現在 2、3 年了,開始猶豫該不該在這個領域和職位上繼續發展。」
這些類似的情境,每個人一定或多或少都曾在職場或選擇工作時遇到,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性地分析、做決定,反而容易被外在的聲音或潮流趨勢影響。
如何做出長遠的職涯規劃?選擇工作時該考慮哪些要素?這篇文章將透過工作中常見的三大問題,和你分享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涯。


職涯規劃Step 1:什麼是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先問這6大關鍵問題

一份工作適不適合自己?很多人經常搞錯順序,會直覺地用外在的條件去判斷,像是公司規模多大、薪水多高等等,但其實職涯應該要「由內而外」去規劃,先從自己的特質和價值觀出發,再進一步觀察外在因素,也就是工作本身的條件,才能知道哪些條件是可以滿足你的。
首先,從「個人」層面出發,你可以參考這三個問題,問問自己,找出心中的答案。

1.我喜歡做什麼?什麼是我的興趣?
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把興趣當工作,但它可以是決定職涯的參考方向,知道自己對什麼類型的事情感興趣,就比較有可能在那個領域待得比較久、持續精進;如果不確定自己的興趣在哪裡,也可以透過「刪去法」找到方向,從自己絕對不喜歡的事情之外,慢慢摸索出職涯方向。
而興趣指涉的範圍很廣泛,可以是畫畫、游泳、登山,也可以是「和人互動」、「和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或者「在有限的資訊中推理、找出邏輯」等等。

2.我擅長做什麼?
知道自己喜歡、不喜歡什麼之後,還要了解自己的專長和實力在哪裡,畢竟選擇職涯是一件很現實的事情,就算你再喜歡一件事情,如果沒有能力、做不來,它也不可能成為你的長久職涯選項。
實力可以分成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就是你的專業技能,像是coding品質、數據分析能力、設計功力等等;而軟實力則是每份工作都可能運用到的能力,有許多與人際互動相關,像是團隊合作的能力、溝通表達、領導力和思辨能力等等。
如果你可以在一份工作中,經常發揮你擅長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工作內容也在你的興趣範圍內,那麼這或許就是適合你的工作。

3.對我來說,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最容易影響我們選擇職涯的關鍵性因素。有人工作的意義,是為了持續成長;有人工作的意義,是單純為了賺錢,選擇在其他地方滿足自己的興趣;有人則是為了理想而工作。
要理清工作對於自己的價值,經常需要回溯到自己身上,傾聽自己心裡的聲音,才能真正明白該把握哪些機會,哪些機會則應該果斷地捨棄。
以個人層面來說,要判斷一份工作適不適合自己,就可以從以上這三個標準去思考,工作內容是不是在你的興趣範圍內?在這份工作中,可以發揮自己擅長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嗎?這份工作能滿足你心中的價值嗎?
考慮完個人層面的因素後,你或許對於職涯的發展方向已經有個大概的輪廓;接下來,還需要對照「外在因素」,也就是工作本身的條件,往下篩選哪些工作符合你的個人特質和能力,一樣有三個指標可以參考。

4.我要做什麼工作?

這是最直接的職涯選項,也就是你的職業、工作職位。根據前面「個人」層面的三項指標,可以發現我們喜歡的領域和工作型態,對自己想要或適合發展的工作,也應該能夠浮現一定的輪廓,刪去那些不適合、不喜歡的,剩下的就是可以發揮的職涯機會。

5.企業文化和主管風格是什麼?
事先調查企業做事的風格、主管通常都怎麼帶人,和自己的興趣、能力專長和工作價值符不符合,才能讓職涯方向更準確。
有些人喜歡一群人合作的團隊感、也樂於衝刺事業,喜歡冒險和挑戰,或許就可以朝新創公司發展。有些人喜歡按照清楚的規範做事,也在意健全的公司制度,那麼已經具有規模的企業可能就比較適合。
而主管風格也會是影響工作上成就感、滿意度的因素之一。你喜歡手把手帶人、清楚交代事項的主管,還是放手讓你發揮、需要自己摸索的領導風格,都是在選擇工作時需要考慮進職涯的重點。

6.我適合在什麼樣的環境工作?
這裡的環境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大環境對產業的影響。比方說,AI相關產業現在正看漲,工作機會和待遇或許比較令人期待;但旅遊產業在最近這一年都業務緊縮,縮減了工作機會,薪水可能也不如理想。
另外一個部分則是工作型態,有些工作可以朝九晚五,有穩定的上下班時間;有些職位則需要在例假日輪班,才能夠維持營運;而有些工作因為產業性質則需要經常加班。或者是,明明是同樣的工作職位,在A公司中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獨立作業,但在B公司中卻需要經常與人互動溝通。
所以如果正在規劃職涯,可以先針對心儀的產業領域、工作環境做些調查,明白產業的趨勢,也同步檢視自己的個人特質比較適合哪些產業的工作環境。


職涯規劃Step 2:工作選擇障礙?兩步驟表格理性分析職涯

儘管已經了解自己在職涯上適合哪種工作模式、有哪些優勢和能力,但當面臨多個工作選擇時,我們往往還是被直覺牽著鼻子走——「感覺」這家公司的主管跟我比較合,雖然薪水比較低,但還是可以接受Offer;或「我覺得」這家公司很有發展性,雖然可能會需要加班、犧牲休假時間,不過拚一下就可以熬出頭。
每個人在做決定時,心裡的那把尺都不太一樣,有些人重視薪水、有些人重視產業發展性、有些人希望遇到適合的主管,所以就算諮詢了身邊的人,也有可能因為完全不同的建議而苦惱,讓我們更難以作決定。
所以重要的是自己怎麼想。你現階段想要拚事業嗎?還是在乎工作與生活要保持平衡呢?薪水高低影響你選擇工作的程度有多高?

首先第一步,把自己在乎的各項工作條件列出來,可以參考上個段落的六個問題,像是工作內容、薪水、公司產業(環境)、工作地點、主管風格、其他福利等等。接著,再根據你在意的程度,透過權重方式排序,就可以清楚知道哪一份工作對於現階段的你來說,會是最適合的。
舉例來說,小陳是剛進入職場的新鮮人,希望能在台北的科技企業工作,加強自己的數據分析能力,他也願意投入較多時間在工作上。
小陳正在三家公司之間猶豫——A和B公司都是科技業,A的工作內容較繁雜、要從小事做起,初期不會直接開始數據分析的工作,但薪水較B高;而B的薪水較低,但休假多、也能直接加入專案合作;C公司雖然不屬於小陳原先鎖定的科技業,但主管風格彈性、好溝通,是他在三者之中最喜歡的,工作內容也與數據分析直接相關,只是薪水是三者中最低。
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選擇困難,但其實只要將這三家公司的條件列表,分別依據各項條件評分,再依照加權的比重算出每家公司的綜合分數,就能夠幫助小陳決定。
對小陳來說,他心中各項工作條件的權重排序是公司產業*5、工作內容*4、薪水*3、主管風格*3、工作地點*2、其他福利*1

小陳心中評比,括弧內為小陳依據自我職涯規劃的喜好程度排序,最後計算出 A公司37分、B公司45分、C公司33分
所以根據最後計算的結果,會發現B公司是小陳現階段的最佳選擇。


職涯規劃Step 3:離職、轉職前,該思考哪些事?

在長久的職涯中,每個人一定都會遇到離職,或想要轉換跑道的狀況。不論你是要離職或轉職,其實都源自於「想要改變現況」的想法,但在真正下決定之前,建議你可以先思考這兩件事情。

1.釐清想要離職/轉職的原因,不要在「情緒」下做決定
為什麼想要離職或轉職呢?是因為在這份工作中,學習成長已經到達天花板了嗎?或者離開後可以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還是找到了自己更喜歡、更願意耕耘的領域呢?
不管原因是什麼,都要記得千萬別在一時的情緒下做決定。有時候你可能只是很累了,需要休息,卻將這股情緒誤認成需要離職或轉職,在這種倦怠、低落的狀態中,反而會導致你的判斷失準,也不利之後的職涯選擇。
先讓自己沉澱下來,思考你原先認為的問題,是不是能在你離職或轉職後解決?還是你只是想要逃避問題?釐清真正的動機,才有辦法選擇對的方式解決。

2.給自己一點退路:考慮過渡期,先盤點手邊的學習資源和人脈
做出轉職/離職的決定之後,先不要急著馬上離開原本的公司,給自己多一點過渡和轉換的時間,畢竟找到新工作要花時間,轉職到新的領域,或是應用新的技能也會需要時間熟悉。
不論你是決定要離職或轉職,都要有意識地在目前的工作上累積作品,也要回頭觀察自己在工作上的優勢和盲點,調整狀態,才能夠在求職時具備足夠的說服力。

另外,如果你計畫要轉職,可以在尚未離開原本的工作時,慢慢移轉自己的工作內容,也可以順便檢視自己是否能夠適應新的職涯方向,假設公司內部有相關的專案,就可以主動爭取參加,甚至先申請輪調,試試水溫。
又或者是,透過身邊的人分享,或參加線上課程、線下的分享講座等方式,提前了解想要轉職的領域需要哪些技能,與實際接觸過該領域的人的說法,除了幫助你了解可能會遇到的真實工作狀況,也可以借機建立人脈連結。


長遠的職涯是動態選擇:向內檢視、向外追尋

其實職涯就是我們動態選擇的結果,並不是到了某間公司上班、做到什麼職位就會結束,而是一個彈性的方向,我們只能依據每個階段的不同狀態和能力,做出當下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希望用這篇文章提醒自己和職涯路上的每個人,不要忘了時時向內檢視自己,彌補不足、強化優勢,聽自己心裡的聲音,走自己的路比什麼都重要。


本文為Cake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 延伸閱讀
0820維護公告(另開視窗)
僱用安定措施(另開視窗)
80歲免評聘看護移工(另開視窗)
投資青年方案2.0(另開視窗)
45+就業資源網(另開視窗)
2023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另開視窗)
國人海外就業資源中心網站超連結(另開視窗)
職涯線上諮詢(另開視窗)

2018年,汪秋蓉董事長投入長照2.0,連結居家醫療與長照服務,與相同理念的夥伴共同創立了台灣居護股份有限公司,為臺灣「鄰里照顧」開創出一個新的起點。台灣居護將醫事專業及生活支援整合入居家式長照服務,以個案自立生活為目標,串聯個案親友、社區、長照專業與醫療資源等內容,打造15分鐘車程範圍內的服務團隊,透過洋蔥式層層包裹支持,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能安心;另透過團隊自治與資訊平臺串整,使照顧有效率且輕鬆。並且,也持續與新北市政府合作,從需求端出發,於2020年共同推動「失智症防治照護」,更在2021年執行「微光守護專案」,設置虛擬病房遠距照護平臺,透過區域聯防,確保疫情期間個案與家屬的身心健康服務不中斷。從社會企業到ESG,台灣居護特別透過老廢舊宅新生的方式,結合在地藝術、植物與資源,打造綠色據點,除了配合生態與綠色議題,帶領長輩進行認知;更與在地特色產業整合,促進資源整合與產業共生。在榮獲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第十一屆女性創業菁英獎」優勝後,透過飛雁計畫連結飛雁女創網絡與菁英姐妹合作共創商機,並媒合平面與線上媒體進行專題錄製。資料來源: 女性飛雁創業計畫、臺灣居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