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OpenAI公司發表聊天機器人ChatGPT,帶動了人工智慧(AI)發展及應用的變革趨勢,這股浪潮更從技術創新一直延伸至產業發展,甚至改變了工作環境與職場生態。除了影響傳統產業,促使一些新興工作被創造出來,在AI發展的趨勢下,近期也有許多文章及報導紛紛探討未來五年就業市場將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一、AI科技對未來就業市場之衝擊
根據美國求職與求才網站LinkedIn蒐集來自25個國家的資料,《未來工作報告》預測了各行各業被AI「代勞」的可能性,分別為:軟體工程師(96%)、客服代表(76%)、收銀員(59%)、店員(59%)、教師(45%)和活動經理(39%)最有可能受到影響。相反,油田操作員(1%)、環境健康安全專家(3%)、護理師(6%)和醫生(7%)等職業所具備的技能被取代的機會較低。
知名科技趨勢專家李開復也提出10種最易被AI取代的工作,如:電話行銷員/電話銷售、客戶服務、倉庫工人、文書和行政人員、電話接線員、出納員/收銀員、速食店員、洗碗工、生產線品檢員、快遞員等。
綜合歸納,可以看到AI發展趨勢下,職業市場及結構所造成的影響在於基礎簡單、重複性高的工作,如:
1.認知類工作:文書行政、資料登錄、簿記、行政秘書或助理等。
2.體力類工作:倉庫工人、洗碗、保全人員等。
3.服務類工作:客服人員、銷售人員、收銀員、總機接線員等。
換言之,AI突破以往機器人僅取代製造業生產線或體力勞動的工作,而更進入資料處理、簡易互動及訊息交流的工作範疇。
二、掌握職場趨勢,培養軟實力
AI不僅改變了工作市場的需求,也重新定義了職場工作者的角色。世界經濟論壇(WEF)所發表的《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指出2023-2027主要增長的職業領域包括:AI機器學習專家、永續發展專家、商業智慧分析師、資訊安全分析師、金融科技工程師、數據分析師與科學家、機器人工程師、大數據專家、農業設備操作員、數位化轉型專家、區塊鏈開發人員、電子商務專家等。
而LinkedIn《未來工作報告》則點出市場需求成長最快的軟技能是「靈活性」、「職業道德」、「社會洞察力」及「自我管理」。另外,WEF的《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也分析了2023-2027需求增長最快的核心技能,如下圖:
由此可見,多元化技能與適應職場的能力,在AI趨勢下將變得愈加重要。
三、元技能:領先適應未來的必修技能
為了因應科技與社會的遽變,蘇格蘭技能發展部(Skills Development Scotland)將有助於未來發展的技能稱為「元技能」(meta-skills)。這裡的「Meta」作為字首,意指超越、跳脫或更高一層的意涵,表示未來所需的技能不僅限於基礎層次,而是更高一層的技能。報告更進一步將其分為三大類:自我管理(Self management)、社交智慧(Social intelligence)、創新(Innovation)。整體技能模式如下圖。
將上述各項報告與元技能架構加以彙整後,歸納出在AI職場中生存的共通要素:自主性、感受性、協同性、學習性、創新性。自主性可作為核心技能,但須搭配其他四項技能延伸,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初步概念圖如下。
1.自主性
自主性包含了自我管理、動機與自我覺察、主動性等面向。雖然AI能高效地達成各種任務,但無法產生人類獨有的自我意識,例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等問題並非AI能處理的範疇。
2.感受性
感受性涉及到自我認知、直覺、同理心和情緒智商等技能。AI機器能夠偵測、判讀和模仿人類的情感表達,但要真正理解感受、引發情感仍是一項挑戰。
3.協同性
協同性是與人交流、協同合作,以及理解他人、影響他人的能力。在人際互動上人類擁有更深度、複雜的社交智慧、溝通力、同理心、積極傾聽及領導力等,並能影響他人、共同合作,為協同性的重要能力。
4.學習性
新科技不斷被發明更新,所有知識、技能之有效期都會變短,唯有不斷學習才能確保不被淘汰。好奇心與終身學習、系統性思考、科技素養、靈活彈性、韌性及適應等都與學習性有關。除了新的知識、技能的更新或提升之外,也包含心態上接納改變,才能更開闊的學習新知與調適。
5.創新性
創造力、創造性思考、分析思考、批判思考及解構、意義建構等與創新性有關。儘管AI已經能生成文章及圖片,但對於更高程度的創新仍屬不易。創新性除了水平思考、垂直思考之外,還須解構傳統現狀並建立新意義,甚至創新領域之機會辨識都很重要。
總括來說,這些技巧有助於求職者培養適應性學習力。然而,重要的是如何應用這些技能,接觸更深沉的感受、溝通更有效的合作、掌握有效的學習模式、以建構及創造更形上、更有意義的知識與能力。元技能不僅是AI趨勢下的成功基石,更是求職者能夠在不同職場環境中持續前進的關鍵能力,值得求職者多加留意及培養。
洪瑞斌 心理輔導系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