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期間改變了以往病患至醫療院所的醫療活動,並且在疫情全面解封之後,全球各國持續鬆綁醫療相關法規,使數位科技導入醫療場域的障礙降低,同時促進智慧醫療的未來發展,讓醫病之間能夠透過遠距醫療、穿戴式裝置、個人健康數據分析、AI輔助決策等數位科技,發展更全面、更精確的去中心化個人健康管理方案,從以往在醫院執行的疾病診療照護進一步擴展到不受時空限制的個人化疾病預防、健康維持的願景演進。
根據2022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對於臺灣未來發展智慧醫療產業的總體發展建議,聚焦三大面向:
1.生醫韌性產業鏈:建立新興醫療生態系與擬定配套措施,進一步降低新興醫療給付障礙、活絡生醫產業發展資金、培育跨域人才及加強國際鏈結。
2.BioData 資料治理:讓智慧醫療產業合規下使用醫療資料,同時完善資料治理監督機制、建立醫療資料使用機制、整合醫療數據規格。
3.Bio-ICT 跨域合作:藉助臺灣ICT產業優勢,促進新興醫材國產國用、建置去中心化臨床試驗、發展次世代醫療資訊系統、全面推動遠距醫療。
臺灣智慧醫療已有許多ICT大廠及新創廠商投入,並且智慧醫療的產業特性在於需要醫學界與科技研發廠商跨域合作與溝通,將醫學、資通訊科技和生物科技等領域的專業知識相互融合,提供更符合臨床醫療或居家個人健康管理的使用需求。目前智慧醫療產業已有許多廠商跟醫院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包括廣達與台大醫院、研華與成大附醫、長佳智能與中國附醫等。
在過往跨域合作過程之中,由於科技業與醫學界彼此之間未有共同語言,發展至今仍具有長時間溝通成本的挑戰。各國政府為了促進智慧醫療發展,持續更新與發佈新的智慧醫療相關法規與指引,在確保資訊安全、隱私權、使用安全的前提下,讓更多智慧醫療在市場上應用。
綜整而言,智慧醫療產業需要資通訊技術、AI分析、醫療法規、醫學知識等跨域知識整合,故智慧醫療產業的人才背景需求經常需要IT開發、數據分析、AI模型、工程設計研發、資通安全相關的科技研發相關專才,或了解醫療法規的專才在產品開發初期確保智慧醫療產品符合規範,在市場推廣層面則需要同時具備醫學及科技知識背景的專案管理、行銷企劃、市場分析的跨領域人才。因此,為促進臺灣智慧醫療的應用價值和實用性,需要透過不斷的培訓或引進國內外相關人才,同時降低跨領域溝通成本,推動智慧醫療產業蓬勃發展。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
圖1 工業局積極跨部會合作,扶持智慧醫療新興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