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險惡太委屈,如何強化玻璃心

職場險惡的例子俯拾即是,別人要怎麼做,我們無法控制;但要不要感到委屈,則是我們能掌控的。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玻璃心」,可能是發生在特定情境、人事物,或特別敏感、脆弱的時刻,只是每個人的出現頻率有多寡、強弱之分,有顆玻璃心不代表有缺陷,只是玻璃心爆棚的人,在接收到他人不管是好與壞的回饋時,更容易連想成是對自身的批判,覺得對方好像在否定自己的能力或人格,而非專注於「外在事件、環境」本身,因此會直接把自己帶入情境,進而影響到自尊心。

「玻璃心」的鍛鍊與強化在心理學上,其實就是指心理韌性(resilience)。心理韌性較強的人,遇到困難、挫折或失敗時,他們擁有更大的韌性,去面對不在預期內的挑戰;也具有更強的抗壓性,去解決所有難關。他們不壓抑情緒、懂得示弱,更懂得照顧自己。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顆易碎的玻璃心,也不要太自我批判,因為玻璃心是可以強化的。

在任何讓你受傷的情境,持續練習以下4個步驟,相信你的內心會越來越強壯。

Step 1 練習用自我對話覺察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候,當我們遇到一些負面情境時,不要只停留在不高興、被冒犯的感覺裡,多問自己的內心幾個問題,例如:「是什麼導致我的負面情緒?我為什麼會這麼生氣呢?我現在的心情是情緒詞彙裡的哪一種?這份情緒是要提醒我什麼嗎?」因此「自我覺察」的能力是需要練習的,經過一次次的自我問答,下次當你意識到不舒服的感覺時,就能開始辨別這個不舒服的感受是源自於什麼。

Step 2 站在不同角度辨認,對方是情緒宣洩還是真心建議

容易形成玻璃心體質的人,像是高自尊、低自信、性格好強,甚至是完美主義的人,都有潛在可能性。這類型的人在被批評時,容易認為自己很委屈,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與其滿腦子想的是如何為自己辯護,不如換位思考,去想像對方為什麼會這樣說?他的考量或難處可能是什麼?或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這件事和自己的關聯性?有可能對方單純就是想宣洩情緒?還是對方真心想讓事情變好,對事不對人?

如果對方是存心攻擊時,那麼攻擊的原因也不重要了,他的意見顯然沒有參考價值,也絕非真理,那些傷人的話不需要記在心上,更不用因此而否定自己,為了他的無心之論,搞得傷心欲絕,真的沒有必要。

如果對方是對事不對人,而且你已經把情緒與事件分離開來,那麼你該做的,是評估如何理性的去處理、面對這件事。

當我們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能夠嘗試分辨出對方可能的用意時,也就不會沒來由的玻璃心碎一地了。

Step 3 保持開放的心胸,重點放在能讓自己變更好的建議

當分辨出對方的目的之後,一定還是會遇到不同意見,或是真心批評的狀況,別太快主觀認定對錯,或是否定對方的意見。

因為有可能是真的好建議,那麼給自己下台階的最好方式就是大方回應:「你的建議很好,是我沒有想過的。」這不會顯得你軟弱,反而是度量的展現,表示你是個是非分明的人。往往真實以對,對方是能夠理解的,不需要為自己建立一道防火牆,甚至是攻擊對方,或是逃避衝突、悶悶不樂的讓自己內傷。

能夠有智慧地把「批評」當成灌溉生命的養分,揮別玻璃心、隔絕情緒黑洞,專注在能夠對自己生命有所造就的建議上,相信會迎來生命中的成長。

Step 4 學會以真誠的心,練習溝通和表達自己

當然,也有可能你有立場不同、無法接受對方建議的時候,這時懂得如何溝通和表達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事,你們需要一場有效溝通,而非在情緒上對峙。
玻璃心的人常常會有的反應,像是不斷反駁、正面攻擊、暗地裡反擊等,都是為了保護自己僅有的自尊;或是冷漠的逃避、不去爭辯,也不解決事情,這些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吧!如果你真的因為對方的話語而感到受傷,也可以真心的告知對方。學習不主動製造衝突,但又能真實且坦然的面對衝突,為自己設立好界線,了解自己的價值觀與原則,才能讓職場上的其他人更了解你,同時也避免未來潛在的衝突發生。

工作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遇到友善的隊友,心中滿懷感恩;遇到不順遂,也只是剛好而已。別忘了你永遠有選擇,但唯有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才能去面對迎刃而來的一切風雨,千萬別在雨天還要清掃自己碎了一地的玻璃心。

作者:Vivian Y. CDA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Univself創辦人。

本文為擺渡人生學校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 延伸閱讀
海外求職安全
退休人才查詢專區
111年青年尋職津貼計畫
111年青年就業獎勵計畫
求職歷程開箱趣
投資青年就業方案
安穩僱用
安心即時上工計畫
創業圓夢

「找到理想對象」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隨著人生歷練積累、眼界更加開闊,想要發展一段新關係,除了抱持著謹慎的態度,也憧憬著與以往有別的期待, 這讓新世代女性找尋合適的另一半難上加難。即使下載交友軟體、參加各種聯誼活動,也很難在茫茫人海中,巧遇那個對的人,因此「MetHer 白領交友社群平台」看見了這樣的需求,它的誕生就是為了讓女性朋友終結孤單,媒合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走入「她」的生命裡。科技PM 到創業,多方嘗試找到理想志向MetHer 創辦人林欣宜 Sidney是工程背景出身,畢業於交大資管所,曾於國內科技龍頭 HTC、聯發科實習,一路走來發現寫程式似乎不是自己的職涯首選,反倒對於專案經理這樣的工作職位有著高度的興趣。行動派的 Sidney,先後於 KryptoGo、MVP Fastlane 等新創公司擔任科技 PM,這樣的職場網絡讓她有機會認識許多科技業主管、高階經理人等傑出的女性,赫然發現大家常為了找不到理想對象而苦惱,靈機一動的她決定當起「紅娘」,有著滿腔熱情,再加上理工背景的邏輯優勢,終於在2021 年創立 MetHer 白領交友社群平台。幫助雙方「媒合」到最適合的約會對象MetHer 的主要訴求對象,為 27 至40 歲的女性菁英白領,站在朋友角度,為她們找出合適的另一半。公司成立初期,多以聯誼性的派對為主,因聚會牽起友誼之手的效果明顯,便陸續結識多方夥伴,活動形式更加多元起來,包括古道漫遊、西方占卜、卡牌桌遊等應有盡有。然而適逢疫情逐漸升溫,所有活動被迫轉到線上,MetHer 順勢推出「Blind Date Online」線上活動,透過浪漫的虛擬氛圍,讓大家輕鬆交朋友,打出60% 配對率的好成績。Sidney 補充,藉由 Blind Date Online 的活動設計,加上品牌擁有精緻準確的篩選和推薦機制,很快地累積到 400 多位社群會員,男女比例約 4:6,女生用戶比男生多,用戶滿意度也高達 97%。期望成為女性最信賴的交友平台即使市面上 APP 軟體眾多,且多數皆為免付費機制,但 Sidney 認為不需要操之過急,MetHer 想解決的是最核心的問題,降低不必要的時間成本,精確的找出自己的靈魂伴侶。2022年 3 月,MetHer 團隊進駐新創基地,Sidney 感到受益良多,不僅能碰到許多一起創業的夥伴互相激勵,還有機會認識同產業的前輩請益,且在申請政府補助時,獲得一定的幫助。展望未來,MetHer希望能成為台灣女性最信賴的交友平台、開發各類異業合作的可能,結合更多美好的「緣分」!。MetHer 創辦人林欣宜分享她的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