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業後該就業還是進修?4 個標準幫你找到解答

 大學生,你也在煩惱畢業後該進修還是直接就業嗎?

大學畢業後直攻碩博士,可以減少身份轉換的不適應,研究所畢業後還可以握著較高的籌碼進入職場;同時卻難免煩惱晚別人幾年起跑,職涯之路會慢半拍。

另一方面,如果大學畢業後直接就業,可以透過實際工作摸索出自己真正的能力和興趣,並親身體驗目前的產業趨勢;然而,工作幾年後若想進修,轉換的成本高出許多,也擔心太晚拿到學位反而浪費了最精華的年紀。

沒錯,進修和就業沒有正確答案,端看你適合哪條路線。以下提出 4 個衡量標準,幫助你審視自己適合走哪條路。

進入正文之前,想先提醒你: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目標和時間線,千萬別擔心自己走得比同儕慢,每個經歷都有它的價值。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把握時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1. 衡量你的經濟能力和語言能力
先考慮現實面的問題吧!你的經濟能力能夠應付一兩年起跳的研究生生活嗎?

即使當助教或半工半讀,研究生的收入依然難以與全職收入相比。如果家人無法提供資助,你可能要考慮申請公費、獎學金或就學貸款,或者也可以先工作幾年存錢賺學費,減輕經濟壓力。衡量一下你需要花費的成本,再決定是否該在這個時間點申請研究所吧!

如果你夢想著出國留學,除了花費更高之外,語言能力也是一大關鍵。若沒有紮實的語言能力,在申請時可能會遭遇挫折,即使成功錄取,體驗到的教育和文化也會大打折扣。因此,想出國留學的話,建議先花點時間把語言基礎打好。
 

2. 你比較喜歡讀書和做研究,還是動手做?
以學習的角度來看,讀書和工作同樣都有學習價值。選擇的關鍵在於,你喜歡用什麼方式學習?

如果你喜歡爬梳專業理論、深入鑽研某個領域,再將理論應用於實務案例,讀研究所應該會更適合你。在職場上,即使是提倡學習和充實自己的工作環境,也少有時間讓你深入鑽研理論和邏輯脈絡,經常會直接跳至最後的應用層面。

如果你更喜歡直接動手操作,尤其是對學位沒有嚴苛要求的領域,例如行銷、設計、教育等等,直接工作可能是更適合你的學習方式。你可以快速累積實作經驗,一邊做一邊學,不懂時再尋找線上資源或請教前輩,學習速度或許比讀書更快。

當然,如果你擔心工作壓力會干擾你的學習心態,或者想追求更完整的理解和鍛鍊,現在也有許多強調實作的學位課程,提供給喜歡動手做、不愛讀書的你。

先了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學習模式和環境,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
 

3. 你心中有明確想鑽研的領域嗎?
在考慮進修的你,想讀的是什麼領域呢?

想讀與大學科系相同或類似的領域:
大學所學足以應用至職場上嗎?台灣業界許多科技公司會要求碩士以上的學歷,因此許多理工科系畢業生會直接攻讀碩博士,以拿到進入科技業的門票。或者,你目前就讀的科系相對學術,選擇一個相關但更偏應用面的分支領域來進修,也不失為一個幫職涯鋪路的選擇。

如果你考慮走這個方向,請先問問自己:我真心喜歡這個領域嗎?如果不小心將時間、金錢和心力投資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路,研究所不只讀的辛苦,畢業後再轉職的成本也會更高。

舉例來說,大學若就讀文學相關科系,進而對推廣文學產生興趣,可以考慮往傳播媒體或教育方向深造;或者大學畢業於數學系,發現電腦的運算邏輯很有趣,則可以選擇資訊工程領域的研究所,將你的數學邏輯能力拉到應用層面。

想讀與大學科系不同的領域:
大學就讀的科系不適合你嗎?那麼,透過研究所轉攻你真正有興趣的領域,確實是一個好方法。不過,你也要先想清楚兩件事:

首先,你確定那是自己想走的路嗎?已經花了四年在其他領域的你,更不該耗費更多時間在另一個不感興趣的領域;此外,太過迂迴的職涯軌跡,未來在履歷上很可能會受到質疑。如果你還在猶豫,可以考慮透過線上課程或實習等方式,先測試一下該領域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確認之後再申請研究所。

再者,非本科系出身的你,能順利被錄取嗎?決定想攻讀的系所之後,可以盤點一下自己的能力和經驗,比對理想學校的審核標準。針對以申請方式入學的研究所,你可以先累積一些社團、實習、自由接案等經驗,並搭配言之有理的申請動機書,增加錄取機率。

不知道想讀什麼領域:
如果你心中有進修的念頭,卻無法決定要攻讀什麼領域,那或許你應該先透過實習或工作,摸索出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方向。千萬不要為了讀而讀!沒有明確目標的讀書,不只進修過程會很辛苦,未來能得到的收穫也會非常有限。
 

4. 是否有第三條路?
你也許有發現,前面不時提到的「線上課程」、「實習」這些選項,既不屬於進修研究所,也不等於直接就業。

沒錯,畢業後其實並非只有就業和進修這兩條路。

如果還不確定想走什麼方向,你可以先花半年找不同的實習,嘗試不同的工作領域,或是花幾個月的時間自學,透過線上課程方式累積更紮實的知識和技能。

或者,你還可以更跳脫框架,當個自由工作者,用接案方式累積經驗和實力,同時不被全職工作的責任給綁架。

當然,你也可以仿效歐美年輕人流行的gap year,花點時間去旅行或打工,給自己放個假的同時,或許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和想做的事。

不過這也不代表你可以揮霍時間、隨性玩樂;請記得,未來找工作時,你要能夠向雇主清楚解釋這段時間的規劃和收穫

無論如何,畢業後你最該問自己的是:你心中有清楚的目標嗎?

先找到了目標,再一一分析可行方案,找出達成目標的最佳途徑。不管是就業、進修、還是第三種選擇,只要適合你、能幫助你達成目標,就是最好的解答。


本文為CakeResume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 延伸閱讀
海外求職安全
退休人才查詢專區
111年青年尋職津貼計畫
111年青年就業獎勵計畫
求職歷程開箱趣
投資青年就業方案
安穩僱用
安心即時上工計畫
職涯線上諮詢
創業圓夢

「找到理想對象」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隨著人生歷練積累、眼界更加開闊,想要發展一段新關係,除了抱持著謹慎的態度,也憧憬著與以往有別的期待, 這讓新世代女性找尋合適的另一半難上加難。即使下載交友軟體、參加各種聯誼活動,也很難在茫茫人海中,巧遇那個對的人,因此「MetHer 白領交友社群平台」看見了這樣的需求,它的誕生就是為了讓女性朋友終結孤單,媒合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走入「她」的生命裡。科技PM 到創業,多方嘗試找到理想志向MetHer 創辦人林欣宜 Sidney是工程背景出身,畢業於交大資管所,曾於國內科技龍頭 HTC、聯發科實習,一路走來發現寫程式似乎不是自己的職涯首選,反倒對於專案經理這樣的工作職位有著高度的興趣。行動派的 Sidney,先後於 KryptoGo、MVP Fastlane 等新創公司擔任科技 PM,這樣的職場網絡讓她有機會認識許多科技業主管、高階經理人等傑出的女性,赫然發現大家常為了找不到理想對象而苦惱,靈機一動的她決定當起「紅娘」,有著滿腔熱情,再加上理工背景的邏輯優勢,終於在2021 年創立 MetHer 白領交友社群平台。幫助雙方「媒合」到最適合的約會對象MetHer 的主要訴求對象,為 27 至40 歲的女性菁英白領,站在朋友角度,為她們找出合適的另一半。公司成立初期,多以聯誼性的派對為主,因聚會牽起友誼之手的效果明顯,便陸續結識多方夥伴,活動形式更加多元起來,包括古道漫遊、西方占卜、卡牌桌遊等應有盡有。然而適逢疫情逐漸升溫,所有活動被迫轉到線上,MetHer 順勢推出「Blind Date Online」線上活動,透過浪漫的虛擬氛圍,讓大家輕鬆交朋友,打出60% 配對率的好成績。Sidney 補充,藉由 Blind Date Online 的活動設計,加上品牌擁有精緻準確的篩選和推薦機制,很快地累積到 400 多位社群會員,男女比例約 4:6,女生用戶比男生多,用戶滿意度也高達 97%。期望成為女性最信賴的交友平台即使市面上 APP 軟體眾多,且多數皆為免付費機制,但 Sidney 認為不需要操之過急,MetHer 想解決的是最核心的問題,降低不必要的時間成本,精確的找出自己的靈魂伴侶。2022年 3 月,MetHer 團隊進駐新創基地,Sidney 感到受益良多,不僅能碰到許多一起創業的夥伴互相激勵,還有機會認識同產業的前輩請益,且在申請政府補助時,獲得一定的幫助。展望未來,MetHer希望能成為台灣女性最信賴的交友平台、開發各類異業合作的可能,結合更多美好的「緣分」!。MetHer 創辦人林欣宜分享她的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