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紡織產業智慧化與低碳化人才需求趨勢與因應策略

2024-08-19

台灣紡織產業上中下游供應關係流程圖全球各國為加速減碳,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緩解,全球紡織業推動低碳永續的態勢更加積極。根據荷蘭社會企業Circle Economy發布的「2022循環落差報告」(The 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2),全球有高達7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材料的處理和使用相關,若採取低碳永續措施,可減少28%的資源開採及消費量,降低全球39%溫室氣體排放量。因此,紡織業盡快採行低碳轉型發展,可以有效減少廢棄物產生和排放量,達到降低碳排放、邁向碳中和之目標。

目前世界各國在永續環保議題外,也紛紛思考如何促進製造業升級轉型,以帶動產業發展與提升競爭力。包括紡織及成衣服飾產業導入物聯網、大數據及雲端技術等外,許多傳統紡織公司亦規畫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品設計和技術創新,朝向設備智能化、工廠生產智慧化之智慧製造方向發展,以提高彈性生產、客製化生產之能力和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對品質和功能的不斷提升的需求。

紡織產業在推動智慧化與低碳轉型之際,產業發展趨勢如下:
一、低碳化
1. 碳中和帶動碳揭露、碳管理、碳定價、碳交易機制
聯合國倡議全球以2050年達成碳中和為永續發展目標。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係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石化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的結果。

2. 聚酯纖維減碳可提高臺灣紡織產業國際競爭力
英國PCI Fibers預測2030年全球纖維需求量仍以聚酯纖維為最大需求、成長幅度最高的纖維,預估將一路攀升到接近7千萬噸;其次是天然纖維中的棉花,也將持續成長至超過3千萬噸;第三名則是纖維素纖維,預估自2010~2030年間將呈現倍數以上的成長,可望達到近1千萬噸。關於提高再生聚酯使用量,一般認為PET瓶料源已近飽和,且聯合國及歐盟等也呼籲要貫徹生產者的責任,所以未來推動紡織品的低碳循環生產,將以廢棄紡織品為主。
而我國政府為因應國際淨零減碳趨勢,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已經確定推動架構,在產業部門將以「先減少排放,再淨零排放」為推動策略;並且由國營事業以身作則逐步實施,同時結合產協會、相關技術法人及供應鏈中心廠作法,推動中小企業建立碳盤查與減碳能力,驅動上、下游廠商,進行綠色採購、綠色生產等合作減碳,形成綠色供應鏈,創造我國淨零轉型競爭力。

二、智慧化
1. 產品應用趨勢的改變
智慧紡織品的應用市場快速成長,包括:運動健身、醫療、家飾紡織品等各項產品,廠商將服飾結合電子感測裝置以達到智慧功能,例如:開發智慧電子衣,結合內建感應器追蹤心跳及其他生理數據,並能偵測上半身軀幹及手臂動態,透過藍牙傳輸資料到智慧型手機,可以隨時監測使用者身體機能狀態。不同於以往的產品生產,將影響未來臺灣紡織企業在產品開發、生產流程、銷售方式的改變,進而影響企業經營模式與發展方向。

2. 生產製造模式的改變
傳統製造業的標準化、大規模、成本導向生產模式已不再是臺灣紡織業的發展目標,許多紡織企業已經開始積極思索如何優化現有製造模式,朝向智慧製造發展。紡織業的智慧製造是從企業導入ERP開始,連結企業內部的自動化系統及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的開發,以滿足快速反應市場訂單的需求。

台灣紡織產業上中下游供應關係流程圖
台灣紡織產業上中下游供應關係流程圖


紡織產業就業市場專業人才欠缺問題浮現
一、低碳化

伴隨著低碳永續的需求,就業市場上對於擁有相關技能的低碳轉型推動的人才需求也快速增加,就連紡織產業也無法避免。由於目前各國際品牌對環保紡織品應用發展所帶動的紡織品永續趨勢,儘管學校、法人已不斷加開課程和開發新學程以滿足市場需求,但就業市場上仍普遍欠缺具有實做經驗的低碳轉型推動人才。
依據環保署「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所示,紡織業淨零碳排具體推動作法包括有3項: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同時,這也是目前臺灣紡織業者積極推動淨零減碳的執行方向。就業市場上紡織業低碳專業人才能否充裕並銜接業界需求,將影響企業未來推動低碳轉型的實質效果,更會影響未來我國紡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市場成長,也是臺灣紡織業低碳技術與應用發展能否提升的主要關鍵之一。

二、智慧化
人才培育是引領企業向上提升的關鍵,但現在已和過去只要投入勞力就會有報酬的情況不同。目前紡織企業都想藉由自動化、數位化、智慧化的運作來優化流程、實現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目標。其先備條件,首先就是要提升人員能力與價值,然而目前許多紡織從業人員在「智慧化」能力的不足之處,除了須具備的產業知識與技能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缺乏順暢的協作能力。除了利用數位科技技術可以做到讓企業實現更靈活的工作模式,包括遠端工作,但往往現實情況下,是專業紡織人才對於「智慧化」能力的適應與使用度不佳。

紡織產業人才供需因應對策
一、低碳化

1. 教育單位:推廣技職教育的產學合作,將實務與學科交互應用,提早彌補空缺之人力,同時培養學生之業界實務經驗,另應積極增加與紡織相關之環保議題課程,如:淨零減碳、永續資源應用等
2. 法人單位:持續針對廠商弱點,開辦淨零減碳相關課程,提升在職者的專業技能與技術,協助廠商規劃淨零減碳歷程並同時導入相關人才培訓,讓實際業務與國際需求同時並進
3. 不論是教育單位或是法人單位,在師資培訓或顧問聘請時,需要以紡織專業知識為背景,輔以一項以上之其他專業技能,方能協助企業整合跨領域之淨零減碳問題。

二、智慧化
1. 智慧紡織產業欠缺人才頗為嚴重,建議在全面導入智慧生產製程後,紡織製程人員需具備生產管理、資訊軟體、半導體電子等跨領域知識技能,而成衣製程人員則需跨生產管理、化工材料、生技醫藥、通訊電信等領域。
2. 受數位化、智慧化發展的影響,「廠務行政人員」、「倉儲運輸人員」未來可能成為智慧紡織產業減聘的首波人員,而「物聯網人員」、「大數據分析人員」則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興職務,應加強培養相關人才。
3. 強化紡織專業在職教育,辦理產業用紡織品應用開發之專業人才培訓,以解決智慧紡織品的生產研發人才需求問題。
4. 未來智慧紡織品的開發生產,必須開發先進織物與新材料應用,故需培育具備跨領域專業知識技能,如電子感測、特殊材料等之人才。 

  • 延伸閱讀
2023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另開視窗)
僱用安定措施(另開視窗)
投資青年方案2.0(另開視窗)
45+就業資源網(另開視窗)
2023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另開視窗)
專案就業獎勵(另開視窗)
國人海外就業資源中心網站超連結(另開視窗)
職涯線上諮詢(另開視窗)
「沃克雜誌」第3期分享8篇壯世代職場故事。(另開視窗)

亞勁車電成立於2018年12月,開創EV Service全新商業模式,他們具備豐富的電動車維運經驗,並在臺灣建立第一間「電動車維保數據中心」與「即時救援車隊」,來提供電動車用戶多元維修保養管道。現今,亞勁車電的技術能量與範疇,已擴及自駕、電動車之代工與維保等多元服務,同時也是服務國內自駕車、特種、大型電動車輛專業的維運團隊。亞勁車電深知維保是各車廠除生產體系外必備之條件,但電動車的關鍵三電系統,與傳統引擎車輛完全不同,既有維保體系之人力、設備與經驗知識,以及技術觀念上的成見與落差,導致原有引擎車之維保體系不易直接轉移進行電動車保養,尤其針對電機、電控與電池等三電之診斷與維修,是目前電動車產業最大痛點與缺口。為促進完善的電動車輛維保生態,他們期許與客戶業者合作共榮,將亞勁車電的技術服務數位化與共享化,透過建立完整車輛維保履歷,從臺灣建立扎實維保通路為基礎,攜手與車廠、電動車用戶及政府建立一種穩定合作的夥伴關係,共同佈建全球化售服網為目標。發展全球化EV Service亞勁車電為解決電動車市場成長過程中,維保服務能量無法快速伴隨成長的問題,他們已取得眾多電動車廠、關鍵零組件商維保合作與授權,首創提出「EV Service共享平臺」,是一種「一站式」的電動車維保服務媒合服務架構,涵蓋電動車輛所需之「維修」、「保養」、「拖吊運輸」、「正確媒合服務需求」等多元資訊。亞勁車電的核心技術發展,專注於電動車維修保養流程,進行技術剖析,分解易於維修人員能快速遵循實施指定之各步驟,減少維修電動車時,因操作不當而使電池、車輛起火毀損等風險,並讓作業過程有效被記錄來形成履歷化,同時將維保技術資訊整合於車聯網,使資訊於雲端化,實現資訊即時供給技師及需求者,解決電動車維保當下所需之正確方法。他們所提供之服務創新性與獨特性,在於亞勁車電提供同等車廠級別之專業維保服務能量,但不隸屬特定車廠之固定編制,為提供諸多客戶便利性與多元完善服務及維保通路據點,培育最專業精實技術團隊、提供兼顧高品質同時最佳成本效益之方案。讓電動車的每一哩路,都能確保安全並維持最佳的能源效率在全球推動各種淨零排放碳中和的綠色經濟政策下,亞勁車電致力推昇完善的車輛生態鏈,讓「EV Service 平臺」共享於各大既有維修通路中,幫助傳統維保廠轉型升級,促進資源共享,人才共用,多元便利的維保管道,形成完善的綠能產業鏈,讓電動車更扎實地踩著每一哩綠色道路,與您齊力齊心守護地球。資料來源:新創事業獎、亞勁車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圖說:亞勁車電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