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無畫室創辦人 吳驥
「藝術家並非古怪的獨居之人,而是比其它人對世界更感興趣的一種人!」30歲、從英國學成歸國的畫家吳驥,談起對繪畫的熱情與理想,平靜溫和的眼神裡,燃起熊熊的熱情。常聽人說「藝術不能當飯吃」,但吳驥不這麼認為,他開設畫室教導學生、傳揚藝術理念,也持續不斷創作,要用行動證明,藝術是一門事業、也可以是一生的志業。
從小懷抱藝術夢 出國深造回台創業
從小就喜歡繪畫的吳驥2015年遠赴英國攻讀「倫敦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分學程(University of Arts London, Art and Design Diploma)」,並取得「英國布萊頓大學藝術系碩士學位(University
of Brighton, MA Fine Art)」,主修繪畫。2016年至2017年他在英國攻讀碩士期間,被選為布萊頓鳳凰藝術家工作室(The
phoenix studio, Brighton)的藝術家之一,並參與各種公開性的當地活動,他以生活中各種難以預測的事物作為創作元素,在畫作中讓不同事件毫無邏輯並排,並佐以鮮豔卻黑暗配色,畫風獨特。
2019年返台,吳驥用當家教存下的第一桶金租屋打造畫室,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除開設藝術體驗及專案課程外,也結合英文與藝術專長,推出「兒童英語藝術班」,讓小朋友繪畫同時學英文,受到許多家長推崇。畫室學生的年齡層分布廣,只要對藝術有興趣的學生都歡迎加入,吳驥希望透過繪畫教學,讓學生學習到更多藝術知識與觀點,落實到生活之中,提升台灣整體的美學深度。在教學以外,他也持續創作,仿傚歐洲藝術家的生活方式,有份收入穩定的工作,同時也保有藝術家身分,自由創作個人主題,不必為了收入而犧牲風格,取得舒適的平衡點。
努力比天份更重要 當藝術家不能靠「隨性」
很多人認為藝術家的生活就是「自由自在」、「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吳驥說,現實並非如此,多數成功的藝術家都講究蒐集靈感的過程,包括訪問很多人、讀很多書、看很多展覽、做很多筆記,進而發想以及規劃自己的作品,「並不那麼隨性」,也不是漫無目的天馬行空。吳驥認為,要成為一位出色的藝術家,「努力比天份更重要」,沒有努力的過程,天份並不能把人帶到更好的地方!就連廿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畢卡索,雖然從小就展現繪畫天才,但要成為大師,仍得不斷學習新的創作方式、挑戰新的技法與素材,才能超越自我。 吳驥說,一開始踏入藝術領域的人,很容易覺得自己的作品獨特,但去觀摩別人的作品之後,會發現自己實在非常渺小,「藝術這條路並不容易,可說相當辛苦,需要一顆謙虛的心,還要一直不斷的磨練自己,才能在技巧或靈感上有所提升,光靠『隨性』是不可行的」。
努力不倦
追求卓越藝術成就
特別是吳驥開設畫室後,更深刻體認到藝術家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如果要說在這個行業有什麼成就的秘訣,就是不管做任何事都先尋求靈感,形成詳細的計畫,再去慢慢的執行與實驗它,並且保持謙虛的心、不偷懶,逐步踏實,如此一來,不論是藝術創作或教學上,一定能夠受到收藏家以及學生的青睞與信賴。他提醒有志從事藝術創作相關工作的新鮮人,「可以喜歡藝術,但不要定位自己只是一位藝術家,也不要覺得自己最特別,否則很可能會活在象牙塔裡,錯失多接觸外界的機會,閉門造車!」
「我曾經也想只當藝術家就好,其它都是世俗的事」,隨著思想愈來愈成熟,吳驥體會到「我是最特別的」的這種想法十分危險,會讓人變膚淺。
藝術家應該要對世界保有更大的興趣,多看看不同的人事物,多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不要只侷限於藝術領域,「或許讀一本經濟學或數學的書,也能啟發不同的靈感,不要故步自封!」「藝術創作沒有課本」,要在這個浩瀚的領域裡悠遊,不要當一個自大的藝術家,「愈是大師愈謙和、生活愈樸素」,吳驥期許自己向大師們看齊,能創作出雋永不朽的作品,禁得起時代考驗,讓參觀者感動、得到啟發、引發共鳴,留下歷時不衰的印記。
文/奇無畫室創辦人
吳驥口述,台灣就業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