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後換工作前,沒有人會告訴你的真心話:如何降低工作轉換後的陣亡率

你在思考年後轉職的下一步嗎?
換工作是三個轉職參數在轉變:「職位」、「產業」、「地點」。若新工作只有一個參數改變,存活下去的機率是50%;但當轉變參數越高,你越需要知道自己可以用什麼方式,達成轉職目的!

之前跟創業的前輩聊天,談論到轉換不同工作的經驗,我們有一個結論。

換工作時通常是三個參數在轉變:職位、產業、地點。如果未來的工作只有一個參數改變,存活下去的機率是50%,如果下一份工作同時轉換兩個參數或更高,順利待下去不是不可能,但需要一定的心理建設和協助。

而創業非常難就是因為當三個參數都重新洗牌,而且駕馭一個參數都需擁有雙倍以上的技能和知識,可想而知,成功的機率自然非常低。

結合前輩分享的寶貴經驗談,和之前自己轉換工作的經驗,覺得很適合給在考慮年後轉職的朋友們參考。


轉職前,先確定新工作的轉變參數有幾個

簡單來說,你需要確定你想轉換的理想工作有幾個參數改變,改變個數越高,陣亡機率越高

職位內容可以是同領域不同的功能,像人資內的招募轉訓練,或是直接跨不同功能,像從業務轉行銷,或是從專業職變成管理職。

產業則是因為每個產業都有獨特的文化和商業模式,如果過去沒有在類似產業待過,重新消化產業需求的速度必須非常快;而就算是類似的產業,從甲方調到乙方或從乙方調到甲方,工作模式也都會轉變,也需一定適應的時間。

‧ 最後是地點,不管是在台灣不同縣市內移動,或是到國外工作,對於個人和家庭的變動影響都很高,如果是在國外,還要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學習融入當地的文化,不確定性和壓力值會飆升。


我有兩次經驗都是直接轉換到有兩個以上參數改變的工作,例如自己最初是從人資的訓練發展,中間轉到薪酬顧問,後來跑去當新創招募,最後被調到業務。

不同的職位內容,光是在一開始要追上大家既有的平均能力,就已經非常吃力;而我一開始是偏科技業,後來到不分產業的顧問諮詢業,然後轉到軟體業,最後又回到科技製造業。

如果你現在問我回到過去,會不會做相同的選擇,我的答案是Yes。

因為這幾段工作歷練雖然過程有無法言喻的辛苦,但也讓我開了眼界,更了解自己在轉換工作時,心情的起伏,和學習如何快速跟上公司的腳步,到崩潰邊緣時,心態不會一路下去。

當決定挑戰改變兩個轉職參數以上的工作,你有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嗎?


做決定前,先問自己可以接受轉職失敗嗎?

而首先我覺得大家在做任何轉換決定時,都需要誠實的問自己:「這真的是我現在想要的嗎?如果失敗,我願意承受最糟的結果嗎?」

當初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我,靠著的是一股沒做過就試看看的拼勁,反正最後失敗,頂多就是再找新工作而已。

而當我不再是初入職場的新鮮人,在思考未來職涯時,除非真的有我覺得非做不可的主題,不然我會更傾向穩紮穩打的方向,因為我更希望的是能連結過去的專業和經驗,在每一步踏得扎實安穩。

與其說是我不勇敢了,我覺得是我更清楚每次轉換後想看到的風景,至於如何到達那裡,不管是鄉間小路、水泥大道,抑或是荊棘滿佈的森林,對我來說,都是根據當下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路去選擇罷了。

有時候我們就是希望慢慢走,有時候希望搭直昇機,沒有對錯,只有捫心自問,這是不是我現在想要且能承受的。

而當你決定要挑戰同時改變兩個參數以上的工作,恭喜你,這是一個需要勇氣的決定。


決定轉職後,如何降低工作轉換後的陣亡率?

我也想分享一些讓你路途上可以補充能量的經驗談。

接受自己從零開始
第一個,前半年的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像個傻瓜,什麼都不會,這種感覺可能很久不會消失,甚至一直持續,但非常正常。

在新的環境,過去我們仰賴的知識技能可能都不管用,就算有一些底層邏輯可以轉移,還是有許多新東西排山倒海而來。接受自己就是「從零開始」,需要時間去學習很重要,前期心態崩了,後面就很難救回來。

你現在看到很厲害的人,也是身經百戰才變成你現在看到的樣子。不要用人家十年的經驗,去比較、批判自己為什麼能力那麼差。

快速縮短與新工作的知識落差
第二個,不管是用錢買課程或找到適合的人請教,越快縮短自己和新工作的知識落差,降低不確定感,你越能快速上手。

進到新領域,最重要的是盡快掌握現況,不管是產業、文化或團隊上的知識落差,如果能用幾堂線上課程,快速了解通盤的架構,或是主動邀請Coffee Chat,讓資深的前輩指點一二,會事半功倍。

人最怕的是未知的不確定性,發揮創意縮短中間的不確定性,成功存活的機率就越高。

找方法縮短與新工作的知識落差,就能降低在新工作中的不確定感。


找到健康的壓力發洩管道

第三個,就算再累再苦,找到一個自己可以紓壓的管道,定期把心裡的壓力宣洩出來,流汗或流淚都可以。有時候走不下去的原因不是你沒有能力,而是身體和心態無法正常運作,最後什麼事都做不了。

你在思考年後轉職的下一步嗎?下一份理想工作轉換的參數有幾個呢?是換職位、產業還是地點呢?機率越低,不代表就不會成功,最重要的還是回到自己身上,你想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抵達你想要的風景,如果確認是自己想要,而且也願意承受所有的機會成本,就放手一搏吧!


本文為Meet.jobs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 延伸閱讀
0122網站更新維修公告(另開視窗)
大客車駕駛聯合招募活動(另開視窗)
僱用安定措施(另開視窗)
投資青年方案2.0(另開視窗)
45+就業資源網(另開視窗)
2023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另開視窗)
國人海外就業資源中心網站超連結(另開視窗)
職涯線上諮詢(另開視窗)
「沃克雜誌」第3期分享8篇壯世代職場故事。(另開視窗)

亞勁車電成立於2018年12月,開創EV Service全新商業模式,他們具備豐富的電動車維運經驗,並在臺灣建立第一間「電動車維保數據中心」與「即時救援車隊」,來提供電動車用戶多元維修保養管道。現今,亞勁車電的技術能量與範疇,已擴及自駕、電動車之代工與維保等多元服務,同時也是服務國內自駕車、特種、大型電動車輛專業的維運團隊。亞勁車電深知維保是各車廠除生產體系外必備之條件,但電動車的關鍵三電系統,與傳統引擎車輛完全不同,既有維保體系之人力、設備與經驗知識,以及技術觀念上的成見與落差,導致原有引擎車之維保體系不易直接轉移進行電動車保養,尤其針對電機、電控與電池等三電之診斷與維修,是目前電動車產業最大痛點與缺口。為促進完善的電動車輛維保生態,他們期許與客戶業者合作共榮,將亞勁車電的技術服務數位化與共享化,透過建立完整車輛維保履歷,從臺灣建立扎實維保通路為基礎,攜手與車廠、電動車用戶及政府建立一種穩定合作的夥伴關係,共同佈建全球化售服網為目標。發展全球化EV Service亞勁車電為解決電動車市場成長過程中,維保服務能量無法快速伴隨成長的問題,他們已取得眾多電動車廠、關鍵零組件商維保合作與授權,首創提出「EV Service共享平臺」,是一種「一站式」的電動車維保服務媒合服務架構,涵蓋電動車輛所需之「維修」、「保養」、「拖吊運輸」、「正確媒合服務需求」等多元資訊。亞勁車電的核心技術發展,專注於電動車維修保養流程,進行技術剖析,分解易於維修人員能快速遵循實施指定之各步驟,減少維修電動車時,因操作不當而使電池、車輛起火毀損等風險,並讓作業過程有效被記錄來形成履歷化,同時將維保技術資訊整合於車聯網,使資訊於雲端化,實現資訊即時供給技師及需求者,解決電動車維保當下所需之正確方法。他們所提供之服務創新性與獨特性,在於亞勁車電提供同等車廠級別之專業維保服務能量,但不隸屬特定車廠之固定編制,為提供諸多客戶便利性與多元完善服務及維保通路據點,培育最專業精實技術團隊、提供兼顧高品質同時最佳成本效益之方案。讓電動車的每一哩路,都能確保安全並維持最佳的能源效率在全球推動各種淨零排放碳中和的綠色經濟政策下,亞勁車電致力推昇完善的車輛生態鏈,讓「EV Service 平臺」共享於各大既有維修通路中,幫助傳統維保廠轉型升級,促進資源共享,人才共用,多元便利的維保管道,形成完善的綠能產業鏈,讓電動車更扎實地踩著每一哩綠色道路,與您齊力齊心守護地球。資料來源:新創事業獎、亞勁車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圖說:亞勁車電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