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業就失業?!大學生就業力自救法

捉摸不定的冠狀病毒讓很多企業採取異地上班、在家上班,甚至裁員,造成了失業潮。今年的大學就業博覽會也取消了,根據主計處的統計推估,今年畢業前就能找到工作的學生恐怕僅占1成5至2成,比過去2成7少了許多。

我很關心年輕人的就業問題,第一個工作通常對之後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下面6個重要的方法,是大學生就業自力救濟的好方法,青春有的是活力和夢想,拉自己一把,化被動為主動,才是上策。


一、面對事實別抱怨
回顧歷史有很多的意外災難,2008年金融海嘯、911事件、921大地震、SARS…等,讓很多人措手不及,甚至家破人亡。此次冠狀病毒來襲,台灣上是少數的幸運國家,沒有封城,我們能夠帶的口罩自由活動,雖然很多製造業服務業,旅遊業也大受影響,面對這些事實,我們要接受面對、停止抱怨、不怪罪大環境。抱怨會加強你的負面情緒,把自己困在情緒的波浪中,忘了自己所學的邏輯辨證思維,豈不是白浪費了大學教育?

二、不要延畢,勇敢面對
很多學生把延畢當擋箭牌,因為自己不敢面對沒有目標的未來,延畢的藉口,只是暫時緩兵之計,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走出自己的劃地自限,躊躇不前的性格,透過專業的生涯諮商輔導,可以更了解自己,才能從容有自信面對一連串的甄選面試。

三、辨識應徵的陷阱
一個晴朗的禮拜六上午,宜芳正打算出門,媽媽看她穿著套裝衣裙,好奇地問她要去哪裡,她回答「我要去面試」,「週六上午面試?」媽媽決定陪她一起 去,到了面試的地點,媽媽 找了附近的咖啡廳坐下來等她。咖啡才喝一半,就看到宜芬神色不安地走向她。

面試的大樓,樓下看起來很氣派,當宜芳進入房間發現燈光非常的陰暗,主管問了幾個問題後,就開始對她毛手毛腳,她覺得心中很不舒服,當下決定馬上離開現場。媽媽聽了心中,捏了一把冷汗,還好機靈的女兒,做了正確的決定。不過咖啡的香氣卻蓋不了宜芳心中的陰影。

女生面試時,不要怕難為情,可以請家人或者是朋友陪同到門口,人身安全第一。 正派的公司行號,不會要求面試者留下身分證及健保卡、汽機車執照等,小心被詐騙集團濫用。

四、用客觀了解自己
除了教育部提供各大學youcan的職涯評量服務,有的學校另外有其他的評量工具協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職業取向,例如:東吳大學生涯發展中心提供「生涯興趣量表」的線上評量,可以讓自己更客觀的解析自己,雖然沒有大學就業博覽會,但是企業說明會及面試等均有提供線上媒合服務,還有線上履歷表健檢,如果你希望釐清未來的目標,記得要戴口罩,有專業的生涯輔導老師 為你提供一對一的生涯諮商。

善用學校的專家協助,可以讓自己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多增加一份紮實感。

五、投入志工接地氣
「我念這個科系,是為我爸爸媽媽唸的,畢業之後,我要做我自己。」這是很多人內心的公開秘密。想要在畢業之後都順利改行轉業投入志工或打工,都是很好的試金石。

小燕開心的說,「我從來沒想到,我還會設計網站。」原本要進行的網站設計專案,因為疫情,全部改成線上會議,每週五晚上定期開會,副總的學長親自線上教學,明華覺得事前準備和分工合作是他的最大收穫,美華發現她深刻體驗到溝通共識和時間管理的重要性。

參與社團或者是志工學習可以讓自己磨練自己的工作態度、課堂以外的職能,讓自己可以更接地氣,企業甄選人才在眾多的大學生中,更看重實質能力的表現。

主動積極参與志工,學習到的技能和態度,會跟著你一輩子的。

六、職涯力看長不看短
你為什麼要工作?你想從工作中獲得什麼?是金錢、更好的頭銜、社會地位或獎酬?這是每個人都會想的問題,但不見得能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沒有熱情的工作,不會想要積極投入。民昌認為自己只是過生活渡日子,下了班就想快閃。同期進來公司的力宏,開會時常表達自己的看法,一旦他的點子被主管接納,他就得加班做出來,民昌覺得他很傻,又沒加班費。二年後,力宏成了他的小主管。兩個人同期入公司,但職涯的進展卻大不同。

重己利,方便自己的人,躲不過主管雪亮的眼睛,主管的績效評估也是要有事實依據的。職涯的競爭力是需要長期的累積,越磨會越亮。
 

 
本文獲 職涯30.40.50-陳若玲 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
 

 

  • 延伸閱讀
2023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職場體驗(旅宿業)2023暑假限定」
投資青年方案2.0
海外求職安全
退休人才查詢專區
求職歷程開箱趣
職涯線上諮詢
勞動部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之對策措施
111年青年就業獎勵計畫
安穩僱用
安心即時上工計畫
創業圓夢

大家都聽過「新創加速器」,其目的在於協助新創團隊,獲得所需資源、學習專業知識、熟稔產業市場,使其快速穩健地成長,進入良好循環的商業模式。那麼,你有聽過「創作者加速器」嗎?在 KOL 當道、意見領袖出頭的時代,專屬於「個人」的影響力,勢必會隨著時間累積,變得越來越多元。跨界 Cross Over (以下簡稱為跨界),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中誕生,站在輔導的角度,讓參與者發表個人觀點,加速達到知識變現的期望。以讀書會為起點,開啟創作者加速器培訓計畫「跨界Cross Over」創辦人花芸曦 Karen,為資深媒體人出身,曾任職於三立新聞網、TVBS、世紀奧美公關,對媒體生態瞭若指掌,相關資源串接也具有極高的敏銳度。由於熱愛文字工作,在職期間有不少接案機會,進而衍生演講、出書、開設線上課程等契機,個人心法日漸累積下,經營粉絲專頁分享個人經驗。為了提升粉絲凝聚力,Karen 於 2019 年開始舉辦跨界讀書會,幾場辦下來迴響甚高,也鎖定了一群有目標、想成長的鐵粉,便在 2020 年啟動會員訂閱制。近兩年來,Karen 深感創作者個人影響力無窮,決定將跨界「品牌化」,便於2022 年提出「創作者加速器」的培訓計畫。平台循環分潤制,以互惠方式讓知識流通Karen 說明,跨界創作者可依照用戶需求,分為不同的會員方案,從基本的知識學習、社群活動參與,再到內容產製,漸進式展開各階段服務機制。使用者可依照個人需求,選擇要成為觀看獨家內容的讀者,或是發表獨到見解的創作者,且每月都可以自由更換方案,並支付訂閱費用。「跨界不只是培育創作者,也提供一個友好平台給讀者。」Karen 強調,加入「跨界創作者方案」後,即可擁有撰寫文章及導師群協助批改的權利,並自行選擇要以公開或上鎖的方式呈現,若為上鎖型文章,可根據每月平台產出數量的比例分配,獲得全平台循環分潤,也就是創作越多、獲得的分潤就越多,不僅讀者能看到深度的好文,對創作者而言更是傳遞影響力的好機會。搭上創作飛輪,提升創作的曝光機會知識輸入、知識輸出和社群連結,是跨界的三大核心,藉由三者交互連動,使創作者能感受到快速的進步。除此之外,跨界也提供媒體露出合作的機會,細分為有聲知識、專欄作家兩種型態。Karen 解釋,有聲知識指的是 Podcaster 培育計畫,由跨界投資錄音室,讓創作者可到專業的空間錄製個人節目、而專欄作家則是藉由跨界導師群批改創造者文章後,將其曝光於三立新聞網、TVBS 新聞網等主流媒體,讓好知識得以被更多人看見。在2022年,跨界正式進駐位於仁愛路的新創基地,Karen 深感獲得此地資源豐富,不管是活動場地的提供、業師群的輔導,或者基地專員耐心地協助各項疑難雜症,都讓她覺得對於新創團隊而言,基地正是一個非常溫暖的培養皿。專訪尾聲,Karen 分享創業後的心境轉折,現階段固然辛苦、充滿挑戰,但能以本身專業加以延伸,創造更大價值,並幫助不同創作者開創人生的舞台,對她來說,正是一件充滿意義且非做不可的事。「跨界 Cross Over」創辦人花芸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