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不知的求職成本

無論是大學畢業的職場新鮮人,又或是轉換公司的職場中堅分子,甚至是歷經風霜的職場老手,在求職、轉職、謀職這事情上都需要考量相關的成本,社會上常見的三種求職成本,一般來說多半指的是【經濟成本】、【時間成本】以及【機會成本】,儘管還有很多不同的變因含括其中,但這三項幾乎是必然會同時遇到的三大巨頭,今天就要跟大家分享這三項的問題以及相對的注意事項。

 

 

一、 經濟成本

 

經濟成本一般指的是在找工作或是轉換工作的過程中,你必須直接花費的金錢,或是你在過程中無法賺取原本該有的收入等,這些統稱經濟成本。比較常見的大概有面試時為求專業形象而投入的治裝費,不斷前往面試地點的交通費,甚至有些工作是請獵人頭單位轉介或是請朋友介紹,所以得花點手續費或是請客吃飯等。假如原先已有工作,那在過程中可能面臨請假或是需要離職等狀況,那就會失去原本可以收入的薪資,這樣也同屬在經濟成本之中。

 

二、 時間成本

 

在確定取得工作之前,撰寫履歷、投遞履歷,為了不同工作職缺重複修改履歷內容,再加上往返不同面試地點等,都需要消耗時間,正如經濟成本提到的原有收入,這些時間不一定能夠直接得到相對應的回報(找到適宜的工作或順利面試等),因此當求職的時間一拉長,消耗的時間也相對增加,而消耗掉的不僅僅是時間,還包含原本這些時間可以做的事情。

 

三、 機會成本

 

求職最常遇到的狀況之一,不是都無法面試,就是面試時間全部擠在一起。這時候就必須面對該如何取捨,而每一個面試都是一個機會成本,選擇A公司就可能錯過B公司也許不差的未來發展。儘管面試能夠排開,更多人遇到的狀況則是,等待A公司的回覆時,B公司已經發來就職邀請,到底該選擇更期待的產業,或是把握確定有的職缺,也都是不同的機會成本。至於轉職轉業的人就需要面對更大的機會成本風險,原先的工作已經累積很多建樹,但轉換後的發展也無法百分之百地確定,因此許多人在這點上經常飽受困擾。

 

要減少成本的消耗,就必須要檢視個人的核心定位,並且盡可能做到事事有緩衝的考量,設法縮短求職時間以及精準投遞、優化表現,這樣就是降低成本的訣竅。

 

一、 明確定位

 

謹慎思考自己想要的工作環境,對於要投遞的公司都需要先先進行研究,包含公司的沿革、產品特色、網路上的評價、內部人士的想法等,待確定是自己真心想要的公司,再投遞履歷,切勿抱著亂槍打鳥的心態亂投一氣。

 

二、 模組化履歷

 

撰寫履歷時,應將自己的各種經歷與表現撰寫成一段一段完整的描述,不要只是流水帳般的陳列,最好是寫出在經歷中有甚麼樣的實體成效,學習到甚麼經驗等,最後搭配投遞的公司需求挑選需要的區塊直接組合,這樣有效避免每次都要從頭寫過,也能確保你的簡歷是公司人資想要看到的,提高應徵率。

 

三、 正向心態

 

在求職轉職的過程中,會有諸多的考量,但人生有太多的不一定,即便進入理想的公司也不見得會有理想的發展。因此保持正向的心態,無論是否能進入最佳的選擇,都能全力以赴表現,讓你的發展有更高的效率。

 

求職成本是必然的支出,最好良好的職業規劃及定位,精煉自己的簡歷與表現,從各個環節中開源節流,才能讓自己的求職路越來越順。

  • 延伸閱讀
2023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
投資青年方案2.0
海外求職安全
退休人才查詢專區
求職歷程開箱趣
職涯線上諮詢
勞動部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之對策措施
111年青年就業獎勵計畫
111年青年尋職津貼計畫
安穩僱用
安心即時上工計畫
2023q1OnineExpo
創業圓夢

大家都聽過「新創加速器」,其目的在於協助新創團隊,獲得所需資源、學習專業知識、熟稔產業市場,使其快速穩健地成長,進入良好循環的商業模式。那麼,你有聽過「創作者加速器」嗎?在 KOL 當道、意見領袖出頭的時代,專屬於「個人」的影響力,勢必會隨著時間累積,變得越來越多元。跨界 Cross Over (以下簡稱為跨界),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中誕生,站在輔導的角度,讓參與者發表個人觀點,加速達到知識變現的期望。以讀書會為起點,開啟創作者加速器培訓計畫「跨界Cross Over」創辦人花芸曦 Karen,為資深媒體人出身,曾任職於三立新聞網、TVBS、世紀奧美公關,對媒體生態瞭若指掌,相關資源串接也具有極高的敏銳度。由於熱愛文字工作,在職期間有不少接案機會,進而衍生演講、出書、開設線上課程等契機,個人心法日漸累積下,經營粉絲專頁分享個人經驗。為了提升粉絲凝聚力,Karen 於 2019 年開始舉辦跨界讀書會,幾場辦下來迴響甚高,也鎖定了一群有目標、想成長的鐵粉,便在 2020 年啟動會員訂閱制。近兩年來,Karen 深感創作者個人影響力無窮,決定將跨界「品牌化」,便於2022 年提出「創作者加速器」的培訓計畫。平台循環分潤制,以互惠方式讓知識流通Karen 說明,跨界創作者可依照用戶需求,分為不同的會員方案,從基本的知識學習、社群活動參與,再到內容產製,漸進式展開各階段服務機制。使用者可依照個人需求,選擇要成為觀看獨家內容的讀者,或是發表獨到見解的創作者,且每月都可以自由更換方案,並支付訂閱費用。「跨界不只是培育創作者,也提供一個友好平台給讀者。」Karen 強調,加入「跨界創作者方案」後,即可擁有撰寫文章及導師群協助批改的權利,並自行選擇要以公開或上鎖的方式呈現,若為上鎖型文章,可根據每月平台產出數量的比例分配,獲得全平台循環分潤,也就是創作越多、獲得的分潤就越多,不僅讀者能看到深度的好文,對創作者而言更是傳遞影響力的好機會。搭上創作飛輪,提升創作的曝光機會知識輸入、知識輸出和社群連結,是跨界的三大核心,藉由三者交互連動,使創作者能感受到快速的進步。除此之外,跨界也提供媒體露出合作的機會,細分為有聲知識、專欄作家兩種型態。Karen 解釋,有聲知識指的是 Podcaster 培育計畫,由跨界投資錄音室,讓創作者可到專業的空間錄製個人節目、而專欄作家則是藉由跨界導師群批改創造者文章後,將其曝光於三立新聞網、TVBS 新聞網等主流媒體,讓好知識得以被更多人看見。在2022年,跨界正式進駐位於仁愛路的新創基地,Karen 深感獲得此地資源豐富,不管是活動場地的提供、業師群的輔導,或者基地專員耐心地協助各項疑難雜症,都讓她覺得對於新創團隊而言,基地正是一個非常溫暖的培養皿。專訪尾聲,Karen 分享創業後的心境轉折,現階段固然辛苦、充滿挑戰,但能以本身專業加以延伸,創造更大價值,並幫助不同創作者開創人生的舞台,對她來說,正是一件充滿意義且非做不可的事。「跨界 Cross Over」創辦人花芸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