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得好悶?5大面向評估你是否該離職了

在職場中,錢沒到位,心委屈了,總是讓我們心癢,萌生離職、跳槽的念頭。但,該不該離開這家公司?有沒有轉職的籌碼及條件?最好先靜下心來理性評估。

你最近有轉職的念頭嗎?

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曾說:「員工離職的理由林林總總,最真實的只有兩條: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這些歸根究柢就一條:幹得不爽。」

職場中總有讓你「幹得不爽」的情境發生,但現實的工作本不完美,卻也不可能一無可取。在翻桌走人、或瀟灑揮別前,建議從以下五個向度疏理當下的工作狀態,理性評估自己到底該不該選擇離/轉職(見表1)。

 

我有多少本錢轉職?
回答完以上問題後,你心中或許已有定見。雖然外在的工作環境是否適合你,已經了然,但另方面你具備轉職的條件嗎?每個人跳槽的資源及客觀條件並不相同,因此轉職前有些必須面對的現實考量,請先檢視自己,才能確定自己是否真地具備了轉職的籌碼。

自我檢視1:你現在的年紀和能力匹配嗎?
一般企業都預期你的工作年資與能力高低成正比,所以招募人才時常會設定年資的要求。但,你的年紀和能力、經驗相匹配嗎?

許多人在過往的職涯變動過度頻繁,沒有穩定地在一個領域累積基礎,磨鍊出被他人認可的專業能力,或是雖然有在同個方向累積,卻多年來只是重複同樣的工作,缺乏自覺及精進。

當你的工作年資與市場期待有差距,可能就無法獲得他人認同,而坐失更佳的職涯發展機會。

自我檢視2:你的思維層級有提升嗎?
有些人進入職場多年,但思維始終卡在「執行面」,這也會妨礙你的升遷機會。

在職場上,不同職位層級的人,看待事物的思維及角度都大不相同,例如基層偏重執行面,中層著重規劃,而高層多策略思考,視野差很多。你若是在職場中想法長期定型,無法升級,必將影響人際溝通與職場能見度。

因此,除了關注專業能力的成長,對於工作整體視野的提升也同樣重要。不論你現在所處的層級在哪,平時就可以訓練自己,練習作策略性的思考。

‧ 我們公司主要業務為何?獲利項目有哪些?競爭對手是誰?
‧ 公司的組織劃分有哪些?我所處部門在組織中的位置是?(先鋒?後援?)
‧ 公司近期遇到的挑戰為何?產業近兩年有何變動?
‧ 主管的職涯背景、領導風格為何?他偏好的溝通方式是什麼?
‧ 我所接觸的內部單位、合作客戶、上下游廠商有哪些?
‧ 我們部門團隊如何分工?各部門完成任務的KPI有何差異?
‧ 面對這件問題,如果換作是我,我該如何面對、解決?解決的方式只有一個嗎?
‧ 既有業務以外,公司還有哪些可能的新通路、新服務、新產品待開發?

自我檢視3:你的職場觀念有跟上趨勢嗎?
職場生態瞬息萬變,許多人正感受包括角色的衝擊(現有工作消失、臨時性新角色與任務指派、工作內容多樣化)、關係的衝擊(部門重整、主管調動頻繁)、組織的衝擊(企業轉型、組織重整、公司間合併)、合作的衝擊(跨功能合作、跨地域合作、跨文化合作)等各種變遷。

這些變動可能瞬間令你難以接受,而萌生離職的念頭。但如果這就是當前的職場或產業常態,轉職未必能解決問題,與其思動,不如培養自我的應對彈性、及快速適應力,比較實際。

自我檢視4:你需要照顧家庭、擔負責任嗎?
當年紀增長,你的任何抉擇也將牽動身邊更多人,你必須開始考慮的是:伴侶的感受、必須陪同孩子成長、分擔父母的健康照護、及家庭的金錢配置等。

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你的人生階段進入需要擔責的時刻,那麼就該更謹慎思考:到底什麼樣的職業發展,才能確保你兼顧這些責任及需求?


轉職,是為了「追」、還是想要「逃」?
同樣都是轉職,不同的心情出發點,大大影響未來職業發展的延續性。不難看見,很多人會因為一時衝動、受不了原本公司的老闆、主管等情緒性因素遞出辭呈,這類型的人辭職是想「逃離」原本工作,而非「追求」更好的選擇,卻往往在新公司又重演類似的職場困境,然後哀嘆自己總是換不到好工作。

因此,辭職前無論有沒有新工作等著自己,一定要先確認你辭職是為了「追」,追求更優的職涯發展、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追求自己的時間空間,千萬別為了「逃」又草率逃到了一個更不喜歡的地方。

理想的轉職關鍵,應該要能先接受現實,累積自己可「主動選擇」的能力,具備對機會的客觀評估,配合對產業發展的理解,才能走出自己喜歡的職涯道路,更接近你想要成為的自己。


本文為Career就業情報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 延伸閱讀
大客車駕駛聯合招募活動(另開視窗)
僱用安定措施(另開視窗)
投資青年方案2.0(另開視窗)
45+就業資源網(另開視窗)
2023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另開視窗)
國人海外就業資源中心網站超連結(另開視窗)
職涯線上諮詢(另開視窗)
「沃克雜誌」第3期分享8篇壯世代職場故事。(另開視窗)

亞勁車電成立於2018年12月,開創EV Service全新商業模式,他們具備豐富的電動車維運經驗,並在臺灣建立第一間「電動車維保數據中心」與「即時救援車隊」,來提供電動車用戶多元維修保養管道。現今,亞勁車電的技術能量與範疇,已擴及自駕、電動車之代工與維保等多元服務,同時也是服務國內自駕車、特種、大型電動車輛專業的維運團隊。亞勁車電深知維保是各車廠除生產體系外必備之條件,但電動車的關鍵三電系統,與傳統引擎車輛完全不同,既有維保體系之人力、設備與經驗知識,以及技術觀念上的成見與落差,導致原有引擎車之維保體系不易直接轉移進行電動車保養,尤其針對電機、電控與電池等三電之診斷與維修,是目前電動車產業最大痛點與缺口。為促進完善的電動車輛維保生態,他們期許與客戶業者合作共榮,將亞勁車電的技術服務數位化與共享化,透過建立完整車輛維保履歷,從臺灣建立扎實維保通路為基礎,攜手與車廠、電動車用戶及政府建立一種穩定合作的夥伴關係,共同佈建全球化售服網為目標。發展全球化EV Service亞勁車電為解決電動車市場成長過程中,維保服務能量無法快速伴隨成長的問題,他們已取得眾多電動車廠、關鍵零組件商維保合作與授權,首創提出「EV Service共享平臺」,是一種「一站式」的電動車維保服務媒合服務架構,涵蓋電動車輛所需之「維修」、「保養」、「拖吊運輸」、「正確媒合服務需求」等多元資訊。亞勁車電的核心技術發展,專注於電動車維修保養流程,進行技術剖析,分解易於維修人員能快速遵循實施指定之各步驟,減少維修電動車時,因操作不當而使電池、車輛起火毀損等風險,並讓作業過程有效被記錄來形成履歷化,同時將維保技術資訊整合於車聯網,使資訊於雲端化,實現資訊即時供給技師及需求者,解決電動車維保當下所需之正確方法。他們所提供之服務創新性與獨特性,在於亞勁車電提供同等車廠級別之專業維保服務能量,但不隸屬特定車廠之固定編制,為提供諸多客戶便利性與多元完善服務及維保通路據點,培育最專業精實技術團隊、提供兼顧高品質同時最佳成本效益之方案。讓電動車的每一哩路,都能確保安全並維持最佳的能源效率在全球推動各種淨零排放碳中和的綠色經濟政策下,亞勁車電致力推昇完善的車輛生態鏈,讓「EV Service 平臺」共享於各大既有維修通路中,幫助傳統維保廠轉型升級,促進資源共享,人才共用,多元便利的維保管道,形成完善的綠能產業鏈,讓電動車更扎實地踩著每一哩綠色道路,與您齊力齊心守護地球。資料來源:新創事業獎、亞勁車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圖說:亞勁車電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