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得好悶?5大面向評估你是否該離職了

在職場中,錢沒到位,心委屈了,總是讓我們心癢,萌生離職、跳槽的念頭。但,該不該離開這家公司?有沒有轉職的籌碼及條件?最好先靜下心來理性評估。

你最近有轉職的念頭嗎?

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曾說:「員工離職的理由林林總總,最真實的只有兩條: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這些歸根究柢就一條:幹得不爽。」

職場中總有讓你「幹得不爽」的情境發生,但現實的工作本不完美,卻也不可能一無可取。在翻桌走人、或瀟灑揮別前,建議從以下五個向度疏理當下的工作狀態,理性評估自己到底該不該選擇離/轉職(見表1)。

 

我有多少本錢轉職?
回答完以上問題後,你心中或許已有定見。雖然外在的工作環境是否適合你,已經了然,但另方面你具備轉職的條件嗎?每個人跳槽的資源及客觀條件並不相同,因此轉職前有些必須面對的現實考量,請先檢視自己,才能確定自己是否真地具備了轉職的籌碼。

自我檢視1:你現在的年紀和能力匹配嗎?
一般企業都預期你的工作年資與能力高低成正比,所以招募人才時常會設定年資的要求。但,你的年紀和能力、經驗相匹配嗎?

許多人在過往的職涯變動過度頻繁,沒有穩定地在一個領域累積基礎,磨鍊出被他人認可的專業能力,或是雖然有在同個方向累積,卻多年來只是重複同樣的工作,缺乏自覺及精進。

當你的工作年資與市場期待有差距,可能就無法獲得他人認同,而坐失更佳的職涯發展機會。

自我檢視2:你的思維層級有提升嗎?
有些人進入職場多年,但思維始終卡在「執行面」,這也會妨礙你的升遷機會。

在職場上,不同職位層級的人,看待事物的思維及角度都大不相同,例如基層偏重執行面,中層著重規劃,而高層多策略思考,視野差很多。你若是在職場中想法長期定型,無法升級,必將影響人際溝通與職場能見度。

因此,除了關注專業能力的成長,對於工作整體視野的提升也同樣重要。不論你現在所處的層級在哪,平時就可以訓練自己,練習作策略性的思考。

‧ 我們公司主要業務為何?獲利項目有哪些?競爭對手是誰?
‧ 公司的組織劃分有哪些?我所處部門在組織中的位置是?(先鋒?後援?)
‧ 公司近期遇到的挑戰為何?產業近兩年有何變動?
‧ 主管的職涯背景、領導風格為何?他偏好的溝通方式是什麼?
‧ 我所接觸的內部單位、合作客戶、上下游廠商有哪些?
‧ 我們部門團隊如何分工?各部門完成任務的KPI有何差異?
‧ 面對這件問題,如果換作是我,我該如何面對、解決?解決的方式只有一個嗎?
‧ 既有業務以外,公司還有哪些可能的新通路、新服務、新產品待開發?

自我檢視3:你的職場觀念有跟上趨勢嗎?
職場生態瞬息萬變,許多人正感受包括角色的衝擊(現有工作消失、臨時性新角色與任務指派、工作內容多樣化)、關係的衝擊(部門重整、主管調動頻繁)、組織的衝擊(企業轉型、組織重整、公司間合併)、合作的衝擊(跨功能合作、跨地域合作、跨文化合作)等各種變遷。

這些變動可能瞬間令你難以接受,而萌生離職的念頭。但如果這就是當前的職場或產業常態,轉職未必能解決問題,與其思動,不如培養自我的應對彈性、及快速適應力,比較實際。

自我檢視4:你需要照顧家庭、擔負責任嗎?
當年紀增長,你的任何抉擇也將牽動身邊更多人,你必須開始考慮的是:伴侶的感受、必須陪同孩子成長、分擔父母的健康照護、及家庭的金錢配置等。

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你的人生階段進入需要擔責的時刻,那麼就該更謹慎思考:到底什麼樣的職業發展,才能確保你兼顧這些責任及需求?


轉職,是為了「追」、還是想要「逃」?
同樣都是轉職,不同的心情出發點,大大影響未來職業發展的延續性。不難看見,很多人會因為一時衝動、受不了原本公司的老闆、主管等情緒性因素遞出辭呈,這類型的人辭職是想「逃離」原本工作,而非「追求」更好的選擇,卻往往在新公司又重演類似的職場困境,然後哀嘆自己總是換不到好工作。

因此,辭職前無論有沒有新工作等著自己,一定要先確認你辭職是為了「追」,追求更優的職涯發展、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追求自己的時間空間,千萬別為了「逃」又草率逃到了一個更不喜歡的地方。

理想的轉職關鍵,應該要能先接受現實,累積自己可「主動選擇」的能力,具備對機會的客觀評估,配合對產業發展的理解,才能走出自己喜歡的職涯道路,更接近你想要成為的自己。


本文為Career就業情報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 延伸閱讀
投資青年方案2.0(另開視窗)
2024Q1線上就博會(另開視窗)
僱用安定措施(另開視窗)
2023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另開視窗)
45+就業資源網(另開視窗)
2023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另開視窗)
專案就業獎勵(另開視窗)
專案缺工職業訓練試辦計畫(另開視窗)
國人海外就業資源中心網站超連結(另開視窗)
職涯線上諮詢(另開視窗)

由於水資源寶貴,臺灣地形不易儲水,工業用水逐年增加,供需失衡急需好的水處理與水回收再利用技術,臥龍智慧環境以AI人工智慧賦予水處理與水回收增能,藉此為使命,希望為臺灣與下一代以AI技術幫助水資源永續。創辦人謝文彬博士擁有水處理與回收設備操作十年以上的經驗,然而單握有技術端的創辦人對於營運模式建立仍有待加強,透過臺灣創業合作發展計畫顧問協助,從品牌形象建立到募資計畫、媒合引薦合作機會等,除成功申請2022年臺中市地方型SBIR計畫、更獲得了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21屆新創事業獎。資料來源: 新創事業獎、臥龍智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