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握3個原則,將教育訓練成效最大化!

當你辛辛苦苦安排一場教育訓練,場地訂好了、講師敲定了、學員也都坐定位了,結果課後問卷一出來,全是:「內容太無聊」、「講得跟我工作無關」、「聽完還是不知道怎麼做」……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別說你沒感覺過——HR最怕的,不是沒人來上課,而是大家上完還跟沒上過一樣。

所以問題來了: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教育訓練真的「有用」?

這篇文章我想跟你聊的,不是找一個多厲害的講師、做多漂亮的簡報,而是搞懂三個基本但被忽略的原則:情境連結、學習設計、實作回饋。懂這三個,訓練才不會只是在做業績交差。


從社會熱點看問題:你不是不努力,只是沒對準
還記得疫情那幾年,很多企業轉型做線上訓練,有些公司反而發現效率更高,但也讓有些HR痛苦得要命,說根本不知道學員有沒有在聽。後來你就會發現,那些有成效的,不是上了什麼名師課,而是設計者很清楚訓練的重點不是「教了什麼」,而是「改變了什麼」。

而現在AI時代來了,企業培訓更是不能只求形式漂亮、過場順利,而是要能落地、能實用、能轉變。所以,讓我們進入第一個重點的說明 :

1、情境連結:學員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我怎麼用?」
大多數學員坐進教室前,心裡都在想一件事:「這跟我有關嗎?」如果這問題沒辦法在開頭3分鐘內解答,他們大概就開始滑手機了。這也是為什麼成人學習理論(Andragogy)一直強調:「成人的學習,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簡單來說,你不說清楚學這個有什麼用,學員壓根不會想聽。

比如:你今天開「情緒管理」課,學員是客服同仁。你一開始就談什麼EQ模型、腦神經科學,他們可能早就神遊太虛;但如果你一上來就說:「客戶罵人時,你怎麼一句話讓他閉嘴又不被投訴?」保證全場馬上坐直、筆也拿出來了。這就是「連結情境」的力量——學員要看到自己、想到日常、馬上有感。

延伸做法:
課程設計前先做「現場調查」,問學員平常最痛的點,講師開場就帶案例,直接對焦「你會在哪裡遇到這件事」,使用「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的說話方式,建立共鳴。
這邊先不要急著進第二點,因為你要先明白:沒有情境連結,後面講什麼設計、演練,學員都不會上心。就像買了一本健身書,但你沒打算減肥,那這本書你永遠不會翻第二頁。

2、學習設計:不要再以為聽懂了就會了
當我們讓學員「願意學」後,下一步是讓他們「真的學會」。而最常見的錯誤是:HR只安排了「課程」,卻沒設計「學習」。這什麼意思?來,想像下面兩種訓練場景:
A公司:請講師上課、講完就解散,學員聽一聽拍拍屁股走人。
B公司:上課中途安排角色扮演、分組討論、實作練習,結束後還有回家作業。
以上兩個案例你覺得哪個學得比較好?不用我說你也知道答案。

這就叫「學習設計」:你不能只想著講了什麼,而要設計「學員怎麼吸收、怎麼用、怎麼內化」。舉個例子:某家科技業的中階主管訓練,他們就設計了一整套路徑:

課前:請主管先回想最近一次失敗溝通經驗,寫成備忘錄
課中:用這份紀錄做角色扮演練習
課後:回去實際跟原對象再談一次,並寫心得報告交給HR

結果是什麼?主管真的學會怎麼重新說話了,因為不是只有「聽懂」,而是真的「做過」。所以HR可以怎麼做:
把三小時的課切成「理論→案例→實作」三段,安排小組演練,而不是只聽課,設計任務作業,例如「請學員回去應用一個技巧,並回報結果」。
還有一招超有效:訓練後安排「學員成果發表」,讓大家互相比誰學得好、用得快,效果加倍。

3、實作回饋:真正的訓練,從下課那一刻才開始
很多HR以為訓練完就交差了,事實上:學習真正的變化,都是在訓練結束之後才發生的。你可以想像一下,一場訓練就像播種,課堂結束時頂多是種子剛埋下去,接下來能不能發芽,要看有沒有人來澆水、有沒有陽光、有沒有修剪。這些工作,全靠「實作+回饋」。

像某家金融業,他們對新進業務做了這樣設計:
訓練完一週內,每人要模擬一次客戶拜訪,錄影交作業,並配對一位資深mentor,幫忙回看影片給建議,一個月後辦「業務報告分享會」,讓大家互相看彼此的進步。

結果:整體三個月轉正率提升了快20%。所以重點不是訓練內容的多寡,而是「訓後的行動設計」的落實。HR夥伴可以這樣開始:
每堂課設一個「學習任務」,交作業或回報,訓後找主管一起參與回饋(不是HR自己來改作業),以及建立「共學社群」或Line群,讓學員持續交流與討論。

這裡要提醒一句:學習不是從「知道」到「做到」,而是從「做一次」到「做出成績」。而這條路,沒有「做」這一步,是走不通的。


HR的心聲:沒那麼多資源,能做到這樣嗎?

另一方面,我們也都知道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就是經費有限、人手不足。所以你不用每堂課都想做到這麼精緻,你只要挑幾場「關鍵課」來好好設計就夠了。譬如像是:主管養成、新人訓練、核心職能課,這些有戰略意義的課程,才是最值得你花力氣做設計。因為工具不是問題,態度才是門檻。


讓訓練不再只是活動,而是行動的起點

如果你還在苦惱怎麼讓教育訓練有效,請記住這三句話:
學員要的是:「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學習要的是:「讓我做一次看看。」
訓練要的是:「改變,才叫成果。」
最後送你一句話收尾:「最棒的訓練,不是記得老師說了什麼,而是員工自己可以做出不一樣的事。」

身為HR的你,不只是辦課程的人,而是讓人變強的設計師。所以關於教育訓練,只要您掌握對的邏輯與節奏,就能讓企業看見:你不只是一個內訓小編,而是一位人才成長的賦能高手。


盧世安 人資小週末社群創辦人

  • 延伸閱讀
2025Q2線上就博會求才廠商招募(另開視窗)
僱用安定措施(另開視窗)
支援青年就業計畫(另開視窗)
投資青年方案2.0(另開視窗)
45+就業資源網(另開視窗)
國人海外就業資源中心網站超連結(另開視窗)
職涯線上諮詢(另開視窗)

2018年,汪秋蓉董事長投入長照2.0,連結居家醫療與長照服務,與相同理念的夥伴共同創立了台灣居護股份有限公司,為臺灣「鄰里照顧」開創出一個新的起點。台灣居護將醫事專業及生活支援整合入居家式長照服務,以個案自立生活為目標,串聯個案親友、社區、長照專業與醫療資源等內容,打造15分鐘車程範圍內的服務團隊,透過洋蔥式層層包裹支持,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能安心;另透過團隊自治與資訊平臺串整,使照顧有效率且輕鬆。並且,也持續與新北市政府合作,從需求端出發,於2020年共同推動「失智症防治照護」,更在2021年執行「微光守護專案」,設置虛擬病房遠距照護平臺,透過區域聯防,確保疫情期間個案與家屬的身心健康服務不中斷。從社會企業到ESG,台灣居護特別透過老廢舊宅新生的方式,結合在地藝術、植物與資源,打造綠色據點,除了配合生態與綠色議題,帶領長輩進行認知;更與在地特色產業整合,促進資源整合與產業共生。在榮獲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第十一屆女性創業菁英獎」優勝後,透過飛雁計畫連結飛雁女創網絡與菁英姐妹合作共創商機,並媒合平面與線上媒體進行專題錄製。資料來源: 女性飛雁創業計畫、臺灣居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