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設計新人到職體驗?

企業間的競爭激烈,在新人心中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讓新人覺得被重視,是提高新人留任率最關鍵的第一步。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擁有完善入職流程的企業,新人生產力會高出 62%,留任率高出 50%。

當新人經歷了良好入職體驗,就可能會向身邊親友推薦目前就職的企業,這些口碑宣傳往往能產生最大的行銷效果,也更能替企業形象加分。

那該怎麼做才能讓新人感受到企業的重視及HR部門的用心呢?

1. 入職前一天就為新人準備充足的資料
當一個人第一次踏入一個未知領域,難免感到不安及焦慮,我們如果可以盡量減少他們的焦慮,就能幫助他們提早融入公司,除了熱情的歡迎他們以外,我們還能這麼做:
在入職前一天就先提供充足且清晰的入職資訊,包括公司背景、文化價值觀、工作職責和預定的培訓計劃。不僅能讓新人減少他們在報到前的不安和疑慮,也可以對公司有更清晰的認識。
先準備好屬於他們個人的工作區域,布置好包括電腦、辦公用品等基本設施,可以讓新人感受到被重視並且被期待,減緩第一天上班的緊張情緒。

2. 舉辦熱烈的歡迎派對
舉辦一個歡迎儀式,例如歡迎早餐會、小型聚餐、部門歡迎會議等,經過一場熱絡的社交活動,可以快速拉近彼此的距離,也可以讓新人感受到公司的熱情與支持,進而讓新人堅定在公司發展的信心。
帶他們在企業內參觀、導覽時,也可以詳細的介紹各部門,包含同事、工作內容等,帶新人們一步一步深入公司,並讓他們能快速理解公司運作及組織架構。

3. 結構化的培訓計劃跟導師
設立一個階段性的培訓計劃,讓新人可以循序漸進的深入公司、熟悉職務,例如:第一週介紹公司文化和基本工作流程,第二週則深入了解各部門的具體職責和工作方式。就不會一下子接收到太多資訊,反而造成新人資訊消化不良。
幫各位新人安排mentor指導,每天花一些時間與新人討論工作上的問題和進展,這樣的安排能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了工作要領,在每個階段的疑問都能迅速得到最專業的回應。

4. 建立支持和反饋機制
新人在工作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和挑戰,及時了解他們的適應狀況及需求、鼓勵新人分享意見和建議。
協助解決問題、調整培訓計劃,可以確保他們的學習歷程順利,也會讓新人感受到公司的重視,更可以增加未來設計新人入職計劃制定的經驗。

5. 建立新人與公司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團隊合作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歸屬感,建立新人與公司之間的情感連結對雙方都很有幫助。定期舉辦公司內部聚餐或興趣社團,可以有效的提升凝聚力,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與信任,讓新人有與公司站在同一陣線的感覺,也能更真誠的為公司效力。
適當的表揚、讚賞新人,除了提升新人的自豪感,在公司獲得認同感也會大大的提升自信心與工作效率,進而創造雙贏的局面。

6. 定期評估入職計劃並且調整
新人入職後每滿一個月時,可以安排一次會議,關心新人的進展及無法突破的挑戰,並鼓勵他們分享意見跟想法。針對每個新人做入職計劃的評估,並對這些計劃進行一些調整,為每位新人做最適當的安排讓計劃更符合新人的需求和期望,並確保新人加入公司後能夠順利融入並盡快達到工作效能。

一個良好的新人到職體驗不僅能夠提高新人的留任率,還能夠提高他們對公司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通過充足的準備、熱情的歡迎、分階段的培訓、建立反饋機制、定期評估,我們更可以有效幫助新人快速融入公司,並在他們的職業旅程中感受到公司的關愛和支持。當新人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他們也會更願意貢獻自己的才華,共同推動公司的成長與成功。


本文為HuntByte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 延伸閱讀
2025Q2線上就博會求才廠商招募(另開視窗)
僱用安定措施(另開視窗)
支援青年就業計畫(另開視窗)
投資青年方案2.0(另開視窗)
45+就業資源網(另開視窗)
國人海外就業資源中心網站超連結(另開視窗)
職涯線上諮詢(另開視窗)

2018年,汪秋蓉董事長投入長照2.0,連結居家醫療與長照服務,與相同理念的夥伴共同創立了台灣居護股份有限公司,為臺灣「鄰里照顧」開創出一個新的起點。台灣居護將醫事專業及生活支援整合入居家式長照服務,以個案自立生活為目標,串聯個案親友、社區、長照專業與醫療資源等內容,打造15分鐘車程範圍內的服務團隊,透過洋蔥式層層包裹支持,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能安心;另透過團隊自治與資訊平臺串整,使照顧有效率且輕鬆。並且,也持續與新北市政府合作,從需求端出發,於2020年共同推動「失智症防治照護」,更在2021年執行「微光守護專案」,設置虛擬病房遠距照護平臺,透過區域聯防,確保疫情期間個案與家屬的身心健康服務不中斷。從社會企業到ESG,台灣居護特別透過老廢舊宅新生的方式,結合在地藝術、植物與資源,打造綠色據點,除了配合生態與綠色議題,帶領長輩進行認知;更與在地特色產業整合,促進資源整合與產業共生。在榮獲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第十一屆女性創業菁英獎」優勝後,透過飛雁計畫連結飛雁女創網絡與菁英姐妹合作共創商機,並媒合平面與線上媒體進行專題錄製。資料來源: 女性飛雁創業計畫、臺灣居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