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製造業的數位轉型發展動態與趨勢解析

2022-10-07

近年各國接連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俄烏戰爭、通膨等黑天鵝事件,過去數十年建立起的全球供應鏈,以及人流、物流網絡面臨重大挑戰。傳統的產業營運模式越來越難以應對充滿高度不確定性的現代社會,產業端急需一套轉型工程,從上到下改變自身乃至業界的營運體質,提升總體競爭力。
在諸多的轉型方案中,「數位轉型」是當前最熱門的一項,各國政府為此紛紛祭出數位轉型政策,力求加速國內產業的轉型速度。數位轉型涉及面向極廣,從最基礎的導入數位技術,即「數位化」,乃至於提升顧客體驗、創造新商業模式的「數位優化」、「數位轉型」,改變的不只是「物」,組織運作機制、企業內在精神等亦隨著改變。換言之,數位轉型終將回到「人」本身。
2022年將是轉型之年,個人、企業、社會都可以開始期待塑造自己的未來,不僅僅是眼前的磨礪。下一個常態將會有所不同,但並不意味將回到產業之前的普遍情況,而是未來的人將討論疫情之前與之後的時代。
圖一、數位經濟浪潮下的製造業的數位轉型
 

資料來源:WEF、WTO、OECD 、BCG,資策會MIC整理

製造業面對數位轉型的契機與挑戰
也因疫情期間產生社會及產業變革仍延續迄今,成為了一種「新常態」。然而,這種常態與以往不同,疫情間產生的變革並未就此長期穩定運作,反而在各項危機的衝擊下,持續發生變化。譬如,歷經幾波疫情的衝擊以後,國際間旋即發生俄烏戰爭等事件,使各國再次面臨能源結構、糧食供給等議題上的轉型問題,而又進一步造成了下一個「新常態」。可以想見,隨著時間推移,今日之新常態或將持續演變成為明日之新新常態、後日之新新新常態。總體而言,當今國際社會處於高度不確定的應變狀態,唯一不變的狀態即「持續變化」本身,政府與產業皆需時刻抱持轉型應對新情勢的心態。特別在全球製造業面臨了五大契機,包括「疫情與地緣風險」、「新興科技崛起」、「勞力供需失衡」、「終端需求改變」、「製造區域化」等議題;以及五大挑戰,包括「轉型成本高昂」、「供應鏈關聯強」、「技術負債尚存」、「規模化困難」、「數位人才不足」等問題。
圖二、製造業數位轉型的五大契機與挑戰
 

資料來源:各公司,資策會MIC整理

智慧製造仍為我國產業轉型的焦點
從供應鏈結構進行觀察,製造業的「產業關聯效果」特別明顯,單一企業推動轉型較易於對上中下游廠商造成影響,導致抗拒心理。少量多樣的需求使產線應付速度不足、產能規劃不易、產品價值快速折舊導致存貨報廢。新興科技的興起,帶動企業優化內部作業流程、改變商業模式、組織結構調整與提供客戶服務的新價值,重塑整體企業價值鏈。產品因互相串聯變得更智慧化,使消費者改變對於產品的看法與使用方式(例如從擁有產品到使用產品),企業重新思考價值傳遞方式,衍生出從產品到平台、產品到服務等新商業模式興起。因此製造業的數位轉型,可歸結以下三個趨勢:


趨勢一:企業應提高預測能力以面對未來混沌環境
面對數位化浪潮與多變的經濟情勢,企業要能更迅捷反應市場需求,特別是受疫情影響在經濟發展前景未臻明朗時更應超前部署,透過數位轉型調整企業體質並由上至下改變既有思維,使公司具備預警、預測能力,理解公司當前面對的挑戰並掌握數位轉型趨勢下可望獲取的商機。企業應從營運流程、顧客需求與商業模式等面向進行全方面評估,找出企業當前所面臨之各項重大挑戰。另一方面,數位轉型肯定是門好生意,但問題是如何掌握最有機會的領域,也需要企業進行完整評估。

趨勢二:數位技術融合引發下一波轉型浪潮
當前的數位轉型已經進入多種技術融合的階段,對製造業而言,未來在數位科技/數位工具如AI、雲端服務、邊緣運算與5G的落地應用結合將加速業者轉型,儘管受到疫情衝擊,全球數位轉型的投資仍持續成長。企業對於環境變動的不安將使他們越發依賴對技術與消費者的掌握,其中,受制於供應鏈與終端需求變化衝擊,製造業者在此浪潮中更顯積極。透過並運用數位科技/數位工具,帶動企業優化內部作業流程、改變商業模式、組織結構調整與提供客戶服務的新價值,重塑整體企業價值鏈。產品因互相串聯變得更智慧化,使消費者改變對於產品的看法與使用方式,例如從擁有產品到使用產品,企業重新思考價值傳遞方式,衍生出從產品到平台、產品到服務等新商業模式興起。

趨勢三:商業模式創新使企業真正轉型
由於外在經營環境變化莫測、消費者偏好大幅改變,以及技術發展快速迭代,為求生存乃至永續經營,「轉型」是企業長期經營的必要策略思維。觀看國際,全球知名製造業如Henkel、P&G、Fujitsu等,過去都曾經歷過改變商業模式,以及對應組織結構、資源配置等轉型調整,以達到重塑企業形象,提升企業競爭力與價值的轉型目標。而商業模式同時也帶來文化的轉型,企業依循過去的模式從事過去作業的可行性將會愈來愈低,非數位化的作業流程逐漸會造成數位時代人才的流失,可預見企業在經營管理上將會出現明顯的斷層。透過建置「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RPA)」的過程中讓企業組織架構、員工與文化循序漸進地同步轉型是團隊不可輕忽的議題。

結論與建議
根據行政院「智慧國家方案(2021-2025年)」的「創新數位經濟」指標顯示,2025年我國數位經濟規模將達6.5兆元,數位經濟占GDP的比率成長至29.9%,數位服務經濟產值成長至2.9兆元,規模相當可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我們經常看到的資訊電子大廠投入前瞻技術研發;臺灣產業結構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占整體產業約97%,其就業人口占整體就業人口近80%的臺灣中小型企業,在面對數位轉型首要的難題是,常常不知該如何開始。

觀察目前我國產業進行數位轉型的困難在於以下幾個瓶頸:其一是對數位科技及轉型策略的不了解;其二是即使了解了,但不知如何做?想要做,卻不知如何評估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最後的挑戰是,很想做,沒人也沒錢做。因此,能否有第三方單位(提供虛實整合的知識擴散,以及顧問服務的平台)提供客戶數位解決方案、初步的諮詢,甚或相關數位轉型教育訓練資源,就顯得至關重要。大中小型企業共同轉型,甚至再將相關技術延伸至人民生活,就能透過技術的創新達到產業的數位轉型與社會的數位調適,一舉兩得。

  • 延伸閱讀
投資青年方案2.0(另開視窗)
2024Q1線上就博會(另開視窗)
僱用安定措施(另開視窗)
2023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另開視窗)
45+就業資源網(另開視窗)
2023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另開視窗)
專案就業獎勵(另開視窗)
專案缺工職業訓練試辦計畫(另開視窗)
國人海外就業資源中心網站超連結(另開視窗)
職涯線上諮詢(另開視窗)

由於水資源寶貴,臺灣地形不易儲水,工業用水逐年增加,供需失衡急需好的水處理與水回收再利用技術,臥龍智慧環境以AI人工智慧賦予水處理與水回收增能,藉此為使命,希望為臺灣與下一代以AI技術幫助水資源永續。創辦人謝文彬博士擁有水處理與回收設備操作十年以上的經驗,然而單握有技術端的創辦人對於營運模式建立仍有待加強,透過臺灣創業合作發展計畫顧問協助,從品牌形象建立到募資計畫、媒合引薦合作機會等,除成功申請2022年臺中市地方型SBIR計畫、更獲得了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21屆新創事業獎。資料來源: 新創事業獎、臥龍智慧環境